正如唐杨炯在《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中所写:“杨氏之先,其来尚矣。在皇为皇轩,在帝为帝喾,在王为周武,在霸为晋文,此之谓不朽。西京为丞相,东汉为司徒,魏室为九卿,晋朝为八座,此之谓世禄。” 弘农杨氏,作为东汉著名的世家大族,书写着绚烂的色彩。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第二节 杨震的家世
杨震(公元59一124),字伯起,东汉时期的名臣,《后汉书》卷五十四有《杨震传》。 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杨牧,字孟信,官荆州刺史,封富波侯。中子杨秉,字书节,少继父业,精通《京氏易》,通古博今。他四十岁时被司空征辟,历任侍御史、豫、荆、徐、兖四州刺史、任城相等职,因精通《尚书》成为桓帝老师。后拜为太尉,居三公之首。 少子杨奉,还有杨里、杨让二子。作为名门之后,杨震的出生便负载着太多的希冀。杨震在童年时,家境贫寒。《续汉志》说杨震“少孤贫,独与母居,假地种植,以给供养” 杨震租田耕地,与母亲及弟弟杨衡三人相依为命,并且在闲暇之余刻苦读书。《太尉杨震碑》 中有云:“公侯之胄,必复其始实履忠贞,洵美且仁。博学甄微,靡道不该。”意思是说,作为诸侯望族的后代,杨震一定会承继自己优秀的家族传统,打造忠孝正直、高洁仁义的道德情操,践履深研好学、考究精微的学风精神,成就远识博见、融会贯通的学术境界。
“八世祖喜,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 杨喜(?—前180)字幼罗,《史记》曰:“喜追杀项羽以封功” ,封赤泉侯,赐一千九百户。高祖杨敞(?—前73),字君平,“高祖敞,昭帝时为垂相,封安平侯。” 父亲杨宝,字惟善,亦字惟渊。因为刻苦研读欧阳生所传授讲解的《今文尚书》,造诣颇深,继而成为了当时的名儒。
从经学的成就来说,杨震从少年时代开始就以好学著称,“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并且拜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太常桓郁为师,深钻细研《欧阳尚书》。潜心学术,刻苦好学,并且能博采众家之长,不拘泥于一家。最终获得了渊博的知识,成为年轻而又博学的驰名儒士。同父亲杨宝一样做了一位“隐居教授”,二十岁开始便先后在华阴牛心谷、东泉店等处讲学,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许多劳苦人家的子弟都被他收为弟子, “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求学者络绎不绝。汉代儒者在相互之间的评价时,尽管时常可以褒奖过度的例子,但是以“孔子”的盛名来进行夸奖,似乎也仅见杨震一人,由此凸显了杨震学术声誉之高。从个人品行来看,杨震清廉正直,不接受私下拜谒,生活简朴。出任东莱太守,在赴任途中,经由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因为曾经得到了杨震的举荐,为了报答这份恩情,王密深夜前来见杨震,于是就有了如下典故:文献综述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四知”的典故,已经足以使杨震名流千古,然而杨震对子孙也严格要求从而形成了清廉的家风,这种境界实在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如《后汉书》中所记载;“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