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媒介界线的模糊
在我们看现代艺术时期的作品时,往往会为其加上什么什么zhuyi来解读,但在如今,艺评家,批评家们很难再去归纳这些风格和zhuyi在当代艺术家身上。因为随着时间和艺术的发展,这种界定越来越模糊了。早期的西方雕塑大多是在基座上表现,基座像是一个舞台,上面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我们在看早期雕塑时主要关注的是主体在表达什么,不太会在意周围的环境。之后雕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不温不火的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主要都是在材料上的突破,到了现代zhuyi的时候,雕塑家慢慢的把基座这一空间载体慢慢削弱或是取消,让雕塑的主题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使原本的主体变为了一个元素。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随着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欲望不断强烈,观念不断深化。单一空间已经无法准确表达思想,从而产生了雕塑本体与负空间的结合,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装置。如今雕塑和装置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其实各个艺术形式都是如此,绘画中的综合材料,结合影像,声音等等。你很难说这是张画还是挂在墙上的雕塑。在2017年3月,我作为策展人的身份在多伦现代美术馆策划了一场展览《百无聊赖》。在三楼的展区我展出了我的个人项目。如图所示(图3.1),我用绘画与空间的结合所展现出我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些内容很难通过架上绘画来给观众带来更大冲击。整个空间更像是一件作品,一件巨大的装置,观者身处其中像是翻开了一本立体故事书,顺着故事线去感知作者的意图,这就像普通显示与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区别,原本的绘画把观众的视线禁锢在画面本身,而这种形式的呈现让观众身临其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杜尚之前的艺术,包括现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美感靠“眼睛”就能懂,就能感受到。杜尚之后,包括后现代和当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美感更加多元化,它借助别的东西,有许多其他媒介的介入,包括创作者和观看者自己的身体。所以在我们创作的时候,画面内与画面外都需要考虑其中,艺术作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一的美术性研究,更应该考虑形式与观念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