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先生留下许多笔谈:“功夫须在用笔,笔要能留。”“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刚劲有力。” “留”是指行笔快慢适中要沉稳,笔画要交待清楚,不能以滑代过;“圆”要是线条有立体感,中锋用笔,要力透纸背。因而他笔下线条凝重浑厚;“平”是要用笔笔笔到位点画含蓄但要有起伏变化;“重”笔力凝重,林散之是将汉碑厚重凝练老辣用笔融入草书之中,化刚为柔。有“留”“圆”“平”“重”等特点。所以林散之的草书线条才能坚实有力,刚柔相济,凝重浑厚,不致轻佻无力。

2。1。2  墨法

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学习涨墨的妙处,又从黄宾虹画法中继承焦墨、渴墨与宿墨的方法。林散之在用墨中遵循黄宾虹老师的谆谆教导。墨多处坚韧有力,墨少处沉实,反见滋润。林散之用墨有个独特性,墨中加水,笔先饱掭浓墨,蘸清水破之,一次蘸墨可以一次写多个字,从开始的涨墨到枯笔纷披,以至到最后笔上没有墨水也要用笔根的墨水蹭出几个字,这种从浓湿到干枯的变奏中,墨色的变化,形成了“燥裂秋风、润含春雨” [1]的效果。在图《叶剑英诗一首 局部》如“但”字使用浓墨蘸水书写,线条的中部墨色比较深,边缘自然晕化成为了浅黑色,给人以联想。这样子的例子,在林散之草书书法中比比皆是。再例如《唐许瑶论怀素草书》中,先用清水笔头蘸浓墨,一次去写,墨色变得愈枯愈淡,之后在用笔头蘸墨写,到“却书书”时,已枯笔纷披,枯涩难行笔,再蘸清水写下“不得”两字,一下“润含春雨”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可以方便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让笔法和墨法更好发挥效果。他的作品有虚实相生,浓淡燥湿,错综变化,一任自然的特点。如图局部叶剑英诗一首,在林散之笔下,把枯润、干湿、浓淡、疏密、大小等等处理恰当好处并通过墨色的变化对节奏进行调整与完善。

2。1。3  结字章法

在结字章法上,林散之曾说:“黑处见力量,白处见精神。”[2]实处易,虚处难。笔宜毛,毛则奇古,气贵舒,舒则空灵。林散之草书六十年代初宗法王羲之《阁帖》受王羲之的影响深远,字与字的大小较为整齐精致。在1943年自创诗《自作诗•雨居二首》中,单字倾斜幅度不大,粗细对比不是太明显。

七十年代后期,林散之在处理字与字关系,粗细变化加大,大小变化加强,对比明显。林散之在 80 年代的《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帝”、 “重”等字,倾斜度加强,不呆板;字的大小变化丰富,如其中“白”与“帝”的大小对比。期间他从王铎书法中学习到涨墨,而后从黄宾虹画法中继承焦墨、渴墨与宿墨的方法。这使得作品黑白对比不仅强烈而且统一的章法布白特点。邓石如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常记白当黑,奇趣乃出。”[1]林散之学习了黄宾虹诸如“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五笔七墨”等理论,后来吸取了怀素、董其昌、王铎大密大疏,古淡萧散的创作手法。他学习了王铎密之处“密不透风”,疏之处“方可走马”。他充分利用了王铎这一点。一笔写多字,。加大了枯润浓淡对比加强。林散之在 80 年代的自作诗《题画》中,字有欹侧之势。字和字之间行和行之间,疏密虚实、燥湿浓淡对比强烈,变化丰富;穿插钩连,左呼右应,虚实避让,分行布白,变化多姿。

上一篇:傅山尚奇书法探析
下一篇: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与《郑文公碑》对比研究

水墨氤氲林散之涨墨技法探析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书法艺术风格初探

王铎对米芾行草书的取舍探析

里耶秦简艺术风格解读温和典雅隶之源头

王铎草书汲古研究

张瑞图行草书艺术风格解读一改时弊纵笔自成

爨宝子碑的艺术风格丰茂高美端朴古拙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安康汉江网讯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