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目的在于考查中国人对西方高强度情绪面孔的情绪识别,探讨高强度表情情绪识别的跨文化性。在跨文化领域,人们在判断自己种族人物面孔表情的情绪时,正确率高于其它国家人物的表情识别,也就是存在组内优势效应[5]。对于西方高强度的情绪信息,中国人采用什么样的视觉线索来判断情绪,更多地依赖面孔,还是身体姿势,是否会得到与西方人一样的结果。为了验证该问题,本文采用高水平网球比赛中,西方人赢分或者输分之后的全身图片作为实验刺激,让被试判断图片的情绪效价。本文假设,在高强度表情识别中,身体信息比面孔信息更能有效地传递情绪信息。
2方法
2。1 被试
22名来自淮阴师范学院的在校本科学生,年龄18-25岁,18名女性,4名男性。母语为汉语。被试皆为右利手,没有生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被试均获取适量报酬。
2。2 实验材料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采用Aviezer等人(2012)的方法,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reacting to winning a point”或者“reacting to losing a point”,再输入“tennis”,搜集到104张图片(52赢分、52输分)。经过photo shop软件处理,图片变为黑白色,图片大小为10 cm×10 cm。为了考查面孔信息在情绪判断中的作用,通过PS软件,将头部扣出,形成新的104张图片(52赢分、52输分),图片大小为6 cm×8 cm;为了考察肢体动作在情绪判断中的作用,将原始图中,头部用椭圆形灰色遮盖起来,形成新的104张图。所有图片的背景颜色为灰色。刺激呈现在17寸的CRT显示器上(60 Hz 刷新率)。被试距离屏幕大约8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