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3-氨基-4-偕胺肟基吡唑 12
2。4。1 3-氨基-4-偕胺肟基吡唑的合成 12
2。4。2 3-氨基-4-偕胺肟基吡唑的图谱表征 12
3。1 乙氧亚甲基丙二腈的结果与讨论 15
3。1。1 反应机理 15
3。1。2 单因素实验 15
3。2 3-氨基-4-氰基吡唑的结果与讨论 16
3。2。1反应机理 16
3。2。2单因素实验 16
3。3 3-氨基-4-偕胺肟基吡唑的结果与讨论 17
结 论 18
参 考 文 献 21
1 引言
含能材料是一种具有爆炸性、爆燃性或者其他通过特定激发条件会以高速率、高输出和释放大量能量的特性的这样一种材料,也可以称为含能化合物,更可以简称为能材,学名为高能量密度物质(HEDM)。所以呢,含能材料学这样一门学科可以被定性为研究材料热分解过程的科学[1]。研究材料热分解过程的学科需要满足如下述的条件,预测,计算,测量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相关数据(如爆发点的相变温度、爆速、生成焓等),然后研究相关的用途。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军事和民用领域能源含能材料越来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含能材料领域的研究人员的需求将会增加[2]。论文网
含能化合物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漫长的历史阶段[3]:
第一阶段:含能材料早期的感觉是黑火药代表的简单火工药剂时期,据史料记载,黑火药最早出现在公元10世纪,也就是最早的炸药——黑火药(BP,黑色粉末),这在当时被作为火药;到了18世纪,黑火药更被应用在类似于中间桥梁类型的火工品,例如引火索、传火管等等。18世纪的1786年,有一重要发现,在法国化学家Boselete发现了当高氯酸盐混合与可燃材料混合后,受到影响就会爆炸,出现了氯酸盐类的火工品,标志着非明火性质的、需要引爆的能材的出现。
第二阶段:到了1630年,研究学者们得到了白色高爆炸性沉淀雷酸汞是由硝酸汞和乙醇合成的,化学式为Hg(ONC)2。到了1864年,来自瑞典的科学家Nobel发现了新的引发体系,其原理为将铜管中加入加入雷酸汞,可以成功的激发Dana Matt炸药,这一发现标志着率先使用炸药引爆爆炸新时代未来的含能材料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贡献。在之后发现了许多新型炸药,由于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使得能材的发展越来越快。
第三阶段:经过了前人的研究,到了80年代,不再是原有的基础火工品,而是进入了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时期,向着新型武器进程。包含了各种技术而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武器体系,更为先进自动。从那时起,对待这一学科的研究更加具有学术性。更多的发展在基础研究理论方面,更具有理论性,例如低能量刺激敏感性的能材钝感化理论等等。因此,很容易的就可以看到,随着能材的先进的安全技术的发展,含能材料科技已逐步具有理论性和实际性的特点。
含能材料广泛用于各种军事应用和民用[4]。综合开发的新材料具有对热、震动、摩擦和静电放电等具有更高的性能和灵敏度较低的特性,引起了研究学者相当广泛的兴趣。然而,不敏感和高能量的特性要求往往是相互排斥的,这使得新的高能量材料的发展过程,对国内外研究学者来说是个有趣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研究新的含能材料的过程中,含氮杂环化合物已经吸引了较为大的关注。含氮杂环类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的一个突出类别就是吡唑类化合物,因为它们通常具有高密度和低灵敏度的特性,以及受外部刺激高度吸热的特性。近年来,为了使得吡唑环类化合物获得更好的爆轰性能,吡唑环经常引入能源丰富的官能团,例如氨基(-NH2),硝基(-NO2),硝胺(-NNO2)和叠氮基(-N3)等官能团。当一个硝基的引入,就可以提高氧气的平衡和含能化合物的密度,从而使爆轰性能提高。然而,高氮唑类化合物由于其本身的高酸度而有一些令人望而却步的缺点,其中就包括低稳定性和高灵敏度。相比之下,一个氨基基团的引入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用于增强含能材料的稳定性和降低其敏感性。此外,氨基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化,如硝化,重氮化,或三硝基乙基化等等方式来合成,提供通常所需要用的含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