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流动摊贩管理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8-03-05 16:26来源:毕业论文
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刘新宇(2006)将流动摊贩的成因归结为产权错置,提出了重置产权的方法,共三方面:第一,赋予摊贩以设摊权;第二,赋予社区以环境权和摊贩管理权,实现其外

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刘新宇(2006)将流动摊贩的成因归结为产权错置,提出了重置产权的方法,共三方面:第一,赋予摊贩以设摊权;第二,赋予社区以环境权和摊贩管理权,实现其外部性的社区内部化;第三,赋予摊贩以环境改善的“剩余索取权”。 19245
从历史的角度,于国(2008)将流动摊贩的特征归纳为:群体的弱势性、极强的流动性、经营的无序性、经营作用的两面性和潜在的危险倾向性。
从组织结构和制度的角度,张国平、章灿钢(2008)认为,城市流动摊贩问题的根源是传统治理方式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平衡,所以需要进行治理模式的流程再造,具体方法是构建一个包括市民、社团、摊贩、社区、城管、政府优尔方力量为一体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并论证了实现该治理模式的途径。
、流动摊贩的管理建议
从流动摊贩的个人权利视角,王洛忠等人(2006)在《城市街头摊贩:非正规就业与公共政策回应》一文中,提出应将流动摊贩视为非正规就业的一种,并应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对其进行积极回应。政府在治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对流动摊贩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状况予以积极支持,并提供小额贷款、培训等帮助。
从政府创新的角度和非政府组织的视角,张玉磊(2007)提出,流动摊贩治理的本
质是政府通过管理向市民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而供给主体既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包括非政府组织这样的非权力组织。
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张英魁、刘兴鹏(2009)认为治理流动摊贩的方法是以人为本,将政府的身份从管理者转为服务者,实现社会的善治与共治。
吴素芬(2008)在《关于摊贩管理新途径的探索》中提出了全面探索摊贩管理的新模式。一是政府要改变传统的治理观念。二是要制定并统一有关摊贩治理的政策法规。三是在具体的摊贩管理模式上,应结合国情、地情,并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做法。
2 流动摊贩的治理模式研究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刘易斯•芒福德研究中心主任雷•布鲁利(1996)总结归纳了众多城市对流动摊贩治理方法的不同特点,指出“每个政府对摊贩的态度有所不同,主要会受到不同的派、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执法政策及执行程度的差异导致流动摊贩在挫折中发展。”
张国平(2008)在《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难的成因与治理对策》一文中展现了城管管理困境的具体表现。一是执法难,流动摊贩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二是成果巩固难,往往是城管来了一哄而散,城管走了我行我素。三是获得广大市民群众的认可难,流动摊贩往往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同情,还有,人们对流动摊贩所提供低廉快捷的商品有旺盛需求,另外,城管人员的粗暴执法也往往把自己推向了群众的对立面。
吴佳丽(2009)在《当权力遭遇弱者:城市流动摊贩治理中的行为逻辑——基于 H 市城管执法支队的个案分析》中指出城管执法的制度困境以及流动摊贩的弱者身份是造成流动摊贩管理困境的原因。
刘新宇(2007)认为,从根源上化解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冲突,必须要通过缩小低端部门的规模以及使城市空间的资源配置向中低层民主靠拢。
林荣燕(2008)运用了城市管理理论、外部性理论剖析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并应于新公共管理的知识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吴敏燕(2009)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将流动摊贩看做城市文化的代表和符号。认为城管应对摊贩的作用和地位予以重新认识,行程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和谐城市文化
的形成。
马怀德、王柱国(2009)从法律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法,认为应从服务市民的角度制定法律,增强城管工作的法治性,让城管执法部门享有行政检查、行政强制和行政许可等职权,并加强对其工作的行政监督。 流动摊贩管理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053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