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又称为“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第三部门”等。而非政府组织一词最早出现在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1952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将非政府组织定义为“凡是不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组织都可以看作非政府组织。”而非政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的教会组织。具有当代意义非政府组织应该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当时标榜的追求个人自由,解放了思想,公民自治的社会组织逐渐显现,为今日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致力于慈善事业基金会和其他公益性组织的建设。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致力于科教、卫生等领域的社会公益事业的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范围内的结社革命” 使得非政府组织再一次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20886
一.市场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布罗德提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意认为市场和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都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所以市场和政府存在失灵。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如果由市场来提供,就难免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所以,作为追求经济利益的市场不愿提供公共物品。正是由于市场在这方面会存在缺陷,所以政府不得不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但是社会上不同人群追求的公共物品不一样,政府一般提供的是满足大部分的公共物品,这就会导致社会上部分人不能得到公共物品,这也就是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的缺陷。面对这样的情况,非政府组织孕育而生。非政府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着不同群体的需求,市场不能解决的公共物品和政府不能提供完整的公共物品就由非政府组织来补充。非政府组织通过弥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时的局限性,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差异化的需求。论文网
二.合约失灵理论
合约失灵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亨利.瀚斯曼在他的论文《非营利企业的作用》中提出的。他试图通过解释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之间的区别,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功能。营利组织因为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会通过虚假消息蒙蔽消费者而冲中牟取不正当利益。在普通的合同机制下,消费者不能有效监督营利组织(也就是物品的提供者),这就是所谓的“合约失灵”。而非营利组织不存在经济利益的问题,往往能够提供更为可信的物品,文护消费者的利益。所以公共物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就更为合理。
三.志愿失灵理论
莱斯特.M.萨拉蒙教授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合约失灵”的基础上提出了志愿失灵。他认为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也并不是完美的。在他看来,志愿部门是作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弥补,但是没有正视作为志愿部门本身也存在着缺陷。志愿部门的缺陷有一下几点:首先是慈善缺乏激励机制,很多人愿意享受慈善组织带来的福利,而很少鼓励受众为他人提供利他性的福利;第二慈善资金来源问题。志愿组织缺乏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同时不对称的捐助行为使得非营利组织在获得资源时公信力降低,获得资源渠道受阻;第三,慈善的家长制作风。控制慈善资源的人对慈善部门的行为有绝对的掌控,他可以规定慈善的方式和提供的内容,体现了个人偏好;第四,业余的慈善,由于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指导,慈善往往是通过爱心来进行慈善行为,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志愿失灵为我们在研究非政府组织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从非政府组织本身出发,也可以发现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组织活动开展的效果。 非政府组织慈善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