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出口竞争力相关研究
1产业集群的影响及萎缩的特点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波特教授认为,一个产业集群的产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集群的产生可以提高了一个产业整体的竞争力,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能力,形成集群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得到了有效的合作,相互促进,并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这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8859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转型进度参差不齐,集群中的某一环节的生产分工出现脱节或丧失时,随之产业集群的规模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产业空洞化,产业集群的萎缩是产业空洞化现象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关于“产业空心化”的概念,学界各学者对其都有不一的定义,其中最早的研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B。布鲁斯和B。哈里逊在《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说法。认为“产业空心化”就是基础生产能力上出现的大范围的资本撤退 。日本在后工业社会过渡时期也提出了“空心化”这个概念,高野邦彦认为“产业空心化”是以特定区域为基础的特定产业的衰退,新产业的发展不能弥补旧产业衰退而形成地区经济的极度萎缩。驮田井在1996年提出日本在后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业经济的萧条和空心是有经济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引起的。池本清认为,产业空心化不单只包括制造业空心化、也包括金融空心化及服务空心化。我国关于产业空心化的研究比较晚。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产业脱节问题才逐渐引起关注,以“离制造业”、“基础产业匮乏症”等现象受到关注。周振华认为,产业空心化是指“因经营资源规模的转移而发生的行业性或地区空白现象”,它意味着特定产业的崩溃和衰亡。国彦兵则认为,产业空心化是由于某产业的资源配置、有效投入、规模发展及技术人才等逐渐地从原有空间消失或转移,从而使其面临退出市场或行业竞争的状况。论文网
2出口竞争力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Marigo, N。a , Candelise, C。b (2013)不单单研究了规模,同时还研究了其他因素,如垂直整合,渐进式创新,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政府政策和市场供求与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关系,研究显示,规模经济,产能扩张,垂直整合和技术创新已被用来作为战略工具,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市场份额,从而提升竞争力。程宝栋、宋维明(2006)给出了产业集聚的内在形成机制,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对既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朱六一(2008)对产业集群内部做深入分析,最终论证了和贸易竞争力显著正相关关系。李佳玮对温州产业集群的现状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产业集群和意大利产业集群做了一个深入对比并加以分析,最终就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做了总结归纳
3比较优势演化相关研究
目前,在衡量出口竞争力的指标中,主要被运用的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等。喻志军(2009)比较归纳了各个测度指标方法的适用条件,分析总结出了一个用于分析出口竞争力的的框架;贾杉、甘子夏(2009)选取了RSCA以及NTR等指标进行测算,得出结果表明,劳动力密集型、易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明显,但前者呈下降趋势,而后者逐渐凸显。杨丹萍、毛江楠(2011)分别用RCA指标和C4指数表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地理聚集度实证得出两者存在高度相关性。冯梅(2013)通过测算上海不同产业的RCA指数,总结出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演化所具有不同的特点。耿伟(2006)构建了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对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演化的延续性和流动性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罗堃、邓娟 (2011)针对浙江劳动密集型型产品,采用RSCA指数进行测算并构造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强,且分布不均匀;处于强、弱比较优势以及比较劣势三种状态的不同细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持续性、流动性特征。 产业集群与出口竞争力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6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