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邓恩建, 杨朝晖, 曾光明, 徐峥勇.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研究概况[D].湖南长沙:湖南大学.2005.
[2] 刘文斌.氧化亚铁硫杆菌中磁小体形成研究[D].湖南长沙:中南大学.2007.
[3]晏磊,张爽,李雪,塔心心,訾艳.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磁性及铁源种类对磁小体合成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24(1):6-8
[4] 刘朋明,高梅影.细菌磁小体形成机制和应用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1):133-140.
[5] 林巍,田兰香,潘永信.趋磁细菌磁小体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133-137.
[6]李文兵,余龙江,周蓬蓬,朱敏 . 趋磁细菌的磁小体[J]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25(7):21-27.
[7]徐争辉,陈奇,韩秀英,邵美丽,李峰. 趋磁细菌磁小体合成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J] .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2-35
[8] 孙忆晨,陶玉贵,魏胜华,曹宁,葛飞.Magnetospirillum sp.AMB-1菌株培养及磁小体形成条件的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2,27(3):13-16
[9] 刘新星,刘文斌,闰颖,武海艳,邱冠周. 氧化亚铁硫杆菌中磁小体形成相关基因mpsA在不同铁源刺激下的差异表达[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0(6):1469-1475
[10]陈海涛.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和磁小体矿化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山东大学,2013.
[11] 陈龙,王国斌,陶凯雄.趋磁细菌纳米磁小体的培养与分离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进展和前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7):1327-1349
[12] 武海艳.氧化亚铁硫杆菌中磁小体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D].湖南长沙:中南大学,2008.
[13]李文兵. 趋磁细菌WM-1的分离鉴定及磁小体特性研究[D].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4]张宇红. 趋磁细菌AMB-1培养条件优化及磁小体变化过程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8.
[15]张宇红,武洪庆,肖天. 生物磁性纳米材料——磁小体培养优化及形成过程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0,41(4):686-694
[16]范国昌,钱凯先.趋磁细菌及其磁小体的研究与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1998,(2):24-28
[17]张剑.不同矿物对氧化亚铁硫杆菌YN-3中磁小体形成的影响[D].湖南长沙:中南大学,2010.
[18] 王齐磊.趋磁菌AMB--1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不同还原剂下菌体生长和磁小体合成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9] 邢素娥,潘红苗,朱开玲,吴龙飞,肖天.青岛汇泉湾海洋趋磁细菌多样性研究[J]. 高技术通讯,2008,18(3):312-317
[20] 潘永信,邓成龙,刘青松,N.Petersen,朱日祥. 趋磁细菌磁小体的生物矿化作用和磁学性质研究进展[J]. 科学通报,2004,49(24):132-137
[21] 潘卫东,吕静,陈传芳,宋涛. 趋磁细菌的磁小体结构相关蛋白研究进展[J].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7):864-870
[22] 王小柯,池振明,吴龙飞. 趋磁细菌基因组和磁小体成链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1):38-46
[23] 姜伟 ,田杰生 ,李颖, 李季伦. 趋磁细菌的特点及其纳米磁小体的合成条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3):24-31
[24] 姜伟 ,田杰生 ,李颖, 李季伦. 趋磁细菌的特点及其纳米磁小体的合成条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3):24-31
[25] 刘新星,谢建平,刘文斌,邱冠周. 磁选育浸矿菌种新方法的研究—磁泳分离菌种[J]. 生物磁学,2005,5(4):5-8
[26] 刘新星,刘文斌,闫 颖,武海艳. 固体平板磁泳分离细菌新方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28(3):79-83
[27] 陈彦平,郭芳芳,姜伟,李颖. 趋磁螺菌纳米磁小体的特征及标准化检测体系[J]. 东南大学学报,2011,30(1):47-51 趋磁细菌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6):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6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