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Dunning对投资动机研究中表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为资产拓展和资产寻求两种类型。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最开始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发达国际积累了庞大的资本,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剩资本”日益增大。科技不断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突飞猛进,也进一步推动国际分工加深,产品界限分工、生产工艺分工、生产要素分工、生产领域分工等,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垄断所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工艺。“过剩资本”促进跨国公司向国际市场输出资本,向国外市场获取利润。而国际分工的加强,让跨国公司不满足于跨国贸易来获得国际市场的利益。而是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利用东道国的优势生产要素,降低自身生产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90404
垄断优势理论率先是由史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他认为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就是垄断优势,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形成则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包括:技术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全面而灵通的信息、规模经济优势、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但是这一理论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无法全面解释了。
内部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跨国公司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克服外部市场的失效和类似知识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使得交易成本增加。内部化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许可证安排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方式选择的依据。但内部化理论未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的特点,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垄断行为特征也没有做出具体的分析。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Vernon)基于垄断优势理论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跨国公司是利用自身的知识资产优势,维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地位来获取新产品的创新优势。产品周期理论很好解释了跨国公司在产品不同阶段的市场选择和国际分工行为,但是这一理论对跨国公司在国外原材料产地进行直接投资行为无法科学解释,对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也无法给出合理解释。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即边际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根据日本厂商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提出的,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的比较劣势产业即边际产业进行,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John)在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理论探索》中提出的,他从厂商特定的资产所有权、内部化、国家区域三个方面综合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但是该理论是基于西方私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提出的,对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无法作出科学解释。同样该理论以利润最大化做外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对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多元化对外投资的现象无法解释。
2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研究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主要优势在于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的灵活生产工艺,对国外高端技术和设计的模仿和改造的能力较强,比较容易适应不确定的经济和市场环境。发达国家之间大多发生跨国并购,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发生绿地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竞争力文献综述: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9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