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1.大学生就业已有研究成果(1)就业地域选择相关研究针对就业地域的选择通常是就业选择的第一步,然后再在规划好的地域中选择想从事的企业、岗位等。作为就业选择的首要考虑对象,地域选择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实际就业状况。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地域取向的研究很有必要。29818
在已有文献中,也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过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相关问题,岳昌君(2011)基于2009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得到的研究结论为:(1)大学生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2)经济因素是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1]杨江涛(2010)的实证研究调查发现:期望就业城市依比重大小依次是:沿海开放城市、中部城市、西部欠发达城市、直辖市、小城镇。[2]万玺(2012)在2011年对重庆地区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就业地点的选择调查显示,绝大部分(68%) 选择了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之和只有32%。[3]论文网
(2)期望薪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期望薪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已有文献主要是关于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期望薪资,关于大学生初次工作的期望工资研究很少。期望工资是指工作寻访者在开始工作搜寻前心理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报价(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2000)。假设求职者的期望工资为w*,而在工作搜寻的过程获得的工资是w,当w*≤w时,求职者将停止搜寻活动而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当w*≥w时,求职者将继续搜寻。[4]Holzer(1986)在由于种族问题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歧视背景下,发现黑人青年的保留工资普遍较高。导致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的时间常于白人青年并会有很高的失业率。他认为,保留工资是对工作意愿的一种衡量,而较高的失业率则会被认为一部分是“自愿的”。[5]
关于大学生期望薪资的研究,缪小红(2012)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择业考虑最多的三大因素”时,有 28.03%调查对象将“收入高福利好”作为首选项,有56.69%的调查对象把它纳入前三项选择,无论是作为首选还是作为前三项选择,人数都是最多的。这说明,大学生择业最关注的是收入。[6]
2.就业区域选择相关理论
(1)迁移选择理论
迁移行为是一种迁移者和迁入地双向选择的过程。迁移者按利益最大化原则,从自身利益出发来选择迁入地,选择利益最高的地方。迁入地则同样会根据本地区利益来对愿意迁入者进行选择。[7]
(2)迁移决策理论
迁移者进行迁移活动时考虑的是由迁移行为引起的利益差异,在迁移目的地的选择上,必然选择自己认为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而利益损失最小的地方。这个道理可称为“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8]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现状
(1)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凭据2010-2015年《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从575万人一路上涨到680万人,且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大学生在同年龄段的就业人数中占比越来越大,就业压力也日益增长。
(2)大学生就业矛盾主要呈现出结构性矛盾的特点,即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现实给予之间存在差异,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待遇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又无法胜任满足自身就业期望的岗位。这导致大量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也有大量企业无法招到青年人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困难”的矛盾局面。 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