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9-05-17 20:35来源:毕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研究现状1、 网络偏差行为的理论专门针对网络偏差行为而提出的理论有以下4种:(1)线索滤掉理论。它主要包括社会缺场、社会线索减少和去个性化三个概念。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研究现状1、 网络偏差行为的理论专门针对网络偏差行为而提出的理论有以下4种:(1)线索滤掉理论。它主要包括社会缺场、社会线索减少和去个性化三个概念。该理论认为,网络自身的特征是引起网络偏差行为的主要原因,网络偏差行为源于互联网所具有的社会缺场、社会线索减少与去个性化。由于互联网的超空间性,互联网人际互动与交往缺少了许多线索,这将降低个体在互动情景中对互动目标的语气和内容的判断能力,从而导致更多的去抑制行为和极端行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规范的不完善,以致于个体对自我和他人感知的产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受约束行为的阈限,导致出现偏差行为。35439
这种理论充分考虑了网络特征,但是却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种理论是片面的。
(2)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张莹瑞,佐斌,2006)。”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偏差行为可以表现为两种:标准化的偏差行为与依赖于情景的偏差行为。该理论认为,在一些特殊的互联网团体中,偏差行为是一个标准,只有个体表现出网络偏差行为,才能融入团体,成为团体中的一名成员。也就是说,偏差行为是为了融入团体而采取的必要手段。论文网
社会认同理论的一大致命缺陷是,其解释陷入了循环解释的怪圈——偏差行为是因为要遵循某一团体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是从观察到的行为当中推测出来的。
(3)双自我意识理论。双自我意识理论指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会对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产生不同的影响。私我意识是指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与评价标准,公我意识是指个体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标准。双自我意识理论认为低公我意识的个体较少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高私我意识使得个体沉浸在自我关注中,因而更关心自己的态度、感觉和标准。
该理论虽然将个体层面的因素纳入进来解释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但是仅仅把个体意识纳入到产生的原因当中,显得有些狭隘,不能全面地解释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原因。
(4)个人—情景交互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与情境构成了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系统。个体作为一个整合的机体在起作用;个体的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生物三方面与环境的社会、文化和物理三方面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
2、 网络偏差行为的类型
大学生中出现的网络偏差行为主要有五种类型,分别是网络过激行为、网络欺骗行为、网络色情行为、不良信息行为和侵害隐私行为。
网络过激行为包括:(1)、攻击行为(2)、冲突行为(3)、易怒行为(4)、语言不规范行为(5)、网络水军行为(6)、政治语言失范行为。
网络欺骗行为包括:(1)、聊天时撒谎(2)、散布谣言(3)、网恋欺骗(4)、虚假求职信息(5)、改变身份(6)、商业欺骗行为(7)、模仿他人欺骗。
网络色情行为包括:(1)、浏览色情信息(2)、不尊重女性(3)、玩色情游戏(4)、传播色情信息(5)、贩黄牟利(6)、网恋一夜情。
不良信息行为包括:(1)、转载商品促销消息等类似垃圾邮件的行为(2)、发布、传播恐怖信息(3)、恶意炒作(4)、作弊信息。
侵害隐私行为包括:(1)、非法上传有版权文章或软件等(2)、下载版权文章或软件、网络翻墙、私自使用账号(3)、关于个人隐私的偏差行为(4)、篡改伪造数据(5)、恶性人肉搜索。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338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