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主要指进城务工人员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子女中随父母流动到外地并且可能短期内不再流动的那一部分,与留守儿童不是同一概念。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就读于上海“上南东校”的流动儿童,研究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问题。
2.2 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问题研究现状
所谓适应,是指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性的历程。而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即学习适应能力。”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等方面。 学习适应期是所有儿童入学或转学初期都会经历的阶段,影响儿童学习适应好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内因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外因则是不同的教育模式、学校环境及人际关系,个体差异和外部环境影响了学习适应期的长短。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比本地儿童面临更多的学校适应性问题,且周期通常较长。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较差的高达21%,而本地儿童学校适应性差的仅占15%,通过对比分析,流动儿童的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
当前关于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及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研究有大量的文献,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针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的研究则很少。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如以社会政策的视角探索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流动儿童精神健康问题等。对于学习适应这一范畴,则是成为教育的连带问题,被更多地交给了学校老师和他们的直接监护人父母去解决。而本文是立足于社会工作的领域,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探究流动儿童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并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利用身边资源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学习。
“流动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统筹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是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随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需求日益突出,国家教育部及各省区都相继出台了有关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并提出了“由迁入地政府负责,以公立学校为主”的方针,同时发挥民办学校和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简易学校的补缺作用,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方式综合加以解决,这就首先保障了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有了大政方针的引导。本市的基本对策可以概括为“积极探索、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多种途径”的十优尔字方针。 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体系之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所研究的“学习适应问题”即是其中最突出最主要的问题。
三、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3.1 理论框架
3.1.1 增权理论
增权理论是研究权力如何影响行为的一种观点,因为个人行为的方式实际上是同个人拥有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增权理论试图解释个人如何通过社会介入来增加他们的权力。从最基本的层次看来,增权意着获得或转移法定权力及正式权力的一个过程。通过各种手段对服务对象赋权,使其最终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信心的、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寻找资源和面对今后相同或相似的生活困境。
3.1.2 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对于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儿童的发展过程正是一个不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的过程,学习是儿童借以搜集其所处环境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塑造其对环境的反应方式,通过观察和外界环境不断对行为的强化,就有了自己的行为模式。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研究+文献综述(3):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