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是由MacNeil提出了心理契约的两文结构说这一概念,两文结构即包括两种文度和类型:交易型与关系型。这其中,交易型心理契约关注的是短时期内的、经济型的相互关系;关系型心理契约则强调的是长远的、情感型的相互关系[12]。
两文结构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指导着研究者们的分析与研究,而在同一时间则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部分差异化的的看法。学者Thompson与Bunderson提出了“理念货币”这一概念,并将这一定义应用到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中[13]。他们同时认为"理念报酬"可以作为除上文提到的第三种文度,也就是说这三种文度划分为:交易责任、关系责任、理念责任。
至此不论是在国内外,心理契约结构都在不停地被研究和完善之中,还未形成有效清晰、明确的界定。
(四)测量工具的归纳总结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心理契约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时,均根据差异化被试制定了差异化问卷,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Rousseau(1990)编制的心理契约调查问卷(简称PCI.,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ventory)等[9];陈加洲等学者(2001)编制的关于中国的心理契约调查问卷[14];李原等学者(2002)针对企业员工编制的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15];魏峰等学者(2004)针对组织中的管理者编制的组织—管理者心理契约调査问卷[16];学者曹威麟针对师生编制的师生心理契约问卷等[17]。
参考文献:
[1]梁启华.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94-109.
[2]陈加州,凌文辁,方俐洛.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文度[J].2003,35(3): 404-410.
[3]祖海芹,郄艳丽.心理契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论坛,2005,2(1),1-12.
[4]迈克.比尔.管理人力资本[J].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5-87.
[5]魏峰,李燚,张文贤.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5,05:86-93.
[6]Argyris C.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M].London.Tavisrock Publications,1960.
[7]Levinson H,Price C R,Manden K J,etal.Men,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8]Kotter J P.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managing the joining-up proces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M],1973.
[9] Rousseau,D.M.New hire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employer’s obiligations: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M].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1990,11:389~400.
[10]朱晓妹,王重鸣.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J].科学研究,2005,2(5).
[11]李原.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7-42.
[12]魏萍,周爱保.心理契约研究述评[J].河西学院学报,2005,2, 59-62.
[13]彭正龙,沈建华,朱晨海.心理契约:概念、理论模型以及最新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 456-458.
[14]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管理科学学报,2001.
[15]李原,郭德俊.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内部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
[16]魏峰.组织——管理者心理契约违背研究[D].复旦大学,2004.
[17]曹威麟,黄琰,郭江平.基于师生心理契约的学生满意度研究[J].教育探索,2010.
[18]郭江平,张飞文,曹威麟.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
[19]桂莉娜,蔡宝鸿.心理契约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探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 一般心理契约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