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相应的心理策略。根据笔者多年的中学德育实践和探索,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应遵循的原则:因势利导原则;以情动人原则;心理位移原则;心理认同原则;
(2)可采取的方法:以退为进;自我暴露;利用名人效应;利用自己人效应;
以上这些应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则及方法,即是我论文新思路的激发点,也是刘新奇在《预防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探索》一文中的观点。
吴金春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和应对措施》中也强调指出,“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基于此,作为教师要积极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对策。
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文模式、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一些中学生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虽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在积极地寻求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范例,但大多数教师和家长表现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寻找出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并对症下药。魏萍这些在《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矫正的几点看法》一文中的观点也使我受益匪浅。
对抗、叛逆常常与青少年联系在一起。德育教师帮助学生度过叛逆心理期,逐步化解学生与父母的对抗,并成功地将其逆反的冲动力量转化为成长的正面力量。且以此为契机。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继而挖掘其正面的积极意义,从而为做好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开出一剂良方。
3.总结
总之,形成持久定势的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各方面的因素产生积极的转化,学生、家庭、学校 、社会等各个方面交互作用、和谐优化,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94.
[2] 李红英.浅析中学生的逆反心理[J].新教育,2006:62.
[3] 刘文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1版.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41-68.
[4] 文绍峰.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疏导[J].理论研究,2008:6-7.
[5] 薛明伦,张雲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J].考试,2013(2):68-69.
[6] 刘新奇.预防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探索[J].育人惠风,2002(20):51.
[7] 吴金春.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和应对措施[N].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14.
[8] 魏萍.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矫正的几点看法[J].青海教育,2006:1-2.
[9] 王述英,刘瑛蔚.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优尔法”[J].现代家教,2003:5-6.
[10] 程东来.直面中学生逆反心理 寻找正面积极力量[J].课堂内外•教师版•教育观察,2014:17-18.
[11] 刘月岩.心理健康教育[M].3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45-46. 中学生逆反心理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