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意识空前彰显、性别研究由边缘向中心迈进的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作家和批评家们在感受女性自觉时,还需要感悟“民族”的自觉,在“女性”的性别目光背后,还应有男女两性和谐平等的深层认识,这才是女性主义的唯一出路。通过对《美狄亚》和《雷雨》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相信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女性和男性携手并进,我们的天空才会更为宽广。我们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创作实践的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存在问题:
虽然对美狄亚和蘩漪这两个人物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带着很深的主观片面性,甚至一些人从自身的喜好出发,这是严重违背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的。
女性文学研究与人类性别问题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文化色彩,带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质,这就对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学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强调女性主体性的同时,自觉避免陷入女性本质论?如何防止在肯定女性视角时,无形中把妇女看成一个与男性二元对立的整体,认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统一的女性经验”,而忽视了女性内部受制于各种复杂因素所产生的种种差异?在具体的文学研究中,如何处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女性批评标准与文学审美标准的关系?如何大力增强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由于有关问题自身十分复杂,理论本身尚不能相对自足;同时也与国内的研究实践终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队伍的学术修养、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有关。女性文学研究事业任重而道远。唯其如此,更须实践者具有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研究对象的同时,同样勇敢地面对自身的弱点,在扎扎实实的学习、思考和创造中前进、积累。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西蒙•德•波伏瓦.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罗念生.欧力比德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
[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4.
[4].任秀荣.周蘩漪和古希腊美狄亚的性格悲剧[J].运城学院学报,2007,(1):46-48.
[5].郭茂倩.乐府诗集:插图本[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6].曹禺.<雷雨>序[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7].黄水霞.自我意识觉醒中的爱与恨——美狄亚与蘩漪形象比较[J].固原师专学报,2004,(7).
[8].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莫运平.盟誓与复仇:《美狄亚》的一个解读[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0].王学玉.对命运的抗争与悲剧的人生——蘩漪形象浅析[J].潍坊教育学院报,2008(1).
[11].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58.
[12].古斯塔夫•施瓦布.古希腊神话[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
[13].张忠慧.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女性悲剧形象及成因[J].科技信息,2009,(17).
该生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对《美狄亚》和《雷雨》相关研究的国内外前人工作较好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并针对具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和系统的描述与评价,语言简洁,层次清楚。达到了学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要求”。 美狄亚与蘩漪的形象对比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