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三量齐增”的相关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粮食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我国粮食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粮食进口不断增加。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的库存量也逐年增加,我国出现了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奇特现象。这一奇特现状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例如,林地(2015)从“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现象分析了我国农业目前的情况,得出了解决“三量齐增”现象的根本之道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扭转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需要市场发挥更大作用[1]。面对我国的进口量逐年增加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农业政策,王锐(2015)利用2003-2014年的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2003-2014年期间我国粮食进口不断增长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发现国际粮食价格是我国进口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农业生产成本,再次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而国际石油价格对粮食进口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3]。Chen(2012)的研究也得出价格对于进口粮食和粮食转化品的影响十分显著的结论[20]。47546
实际上,国际粮食价差不仅来源于国内因为资源约束导致的粮食供需缺口扩大、粮食比较优势下降,而且与世界粮食市场的充裕供给有关。倪洪兴(2014)通过3种不同机构计算重要农产品产需缺口数据折算的耕地播种面积当量得出我国重要农产品缺口预测,并且运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未来我国的粮食供需平衡进行了模拟 [5]。吕新业、胡非凡(2012)通过2000-2010年数据采用二次移动平均法对四种粮食分别进行了预测论文网,认为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生产和进口量分别为6.93亿吨、6.44亿吨、0.49亿吨[6];林大燕、朱晶(2015)文章通过贸易专业化指数、结构优化指数等5个指标,分析了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的比较优势、进口市场变动程度及变动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稻谷、玉米和大豆进口市场结构的优化过程较不稳定且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同时,玉米进口市场结构已转化为劣势趋势了[4];孙宝民(2012)先通过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综述,在此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对世界市场粮食贸易现状和确实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且通过创造性的采用组合预测模型进行供给量和SVM引入到未来粮食产量的预测分析[7]。
2.2中国粮食进口战略与政策的相关研究
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巨大的粮食库存和进口将使我国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难以为续,也使国内粮食的生产消费暴露于国际粮食市场风险之下(张静伟,2015)[13],这必将威胁着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随着我国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我国对国外相对便宜的农产品弹性不敏感,这意着价差继续拉大或稳定,我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的格局将不变[18]。
为此,中国的粮食安全不能依靠现有的进口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进口战略,走出一条生产合作、互利共赢的新路,必须适度进口,坚持企业“走出去”。刘泽莹(2014)通过入市以来我国主要粮食进出口结构变化并分析了我国粮食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得出了未来我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顾及国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合理进口相协调的原则[8]。刘红(2015)面对我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加,对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粮食进口来源地过于集中的问题,研究得出了当前我国粮食进口结构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了完善粮食进口机制,进一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9]。
顾国达、尹靖华(2014)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引入粮食安全的国际粮食价格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结果表明,1992-2011年,国际小麦、稻谷价格波动增加了1%,导致我国小麦缺口增加0.25%,稻谷缺口下降0.007%,对玉米不敏感[11]。刘林奇(2015)通过对4种主要粮食的进口市场的数据分析,运用进口依赖性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得出4种主要粮食对应的不同市场的依赖性风险,通过实现进口市场多元化、签订时间跨度大的进口合同以及开拓土地租赁业务来保障粮食安全[10]。 中国粮食进口战略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