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社交网站营建的文化内涵延伸的研究。国内第一本关于 SNS 网站研究的专著是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的《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该书以通俗的语言、详尽的事例介绍了 SNS 的起源、理论模型、国内外各大主流 SNS 网站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全面阐述了 SNS 网站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并对 SNS 在 3G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11]另一方面,相琳、胡议文、董亦蕾在经济论丛上发表《透过 Facebook 的新口碑营销之“管” 窥中国大学生社交网站营销之“道”》(2010)。[12]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社交媒体(社交网站)文化和内容的延伸。这个阶段的社交媒体(社交网站)进入了更加理性地,更加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社交媒体(社交网站)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在一起,人们渐渐地被社交媒体(社交网站)所捕获,对其的依赖感越来越强。这个时期学者往往是跨领域的学者,更多地是看到不同契合点与社交媒体(社交网站)的关系。
用户体验的定义
用户体验近几年成为互联网,汽车行业,服务业乃至其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称。它代表着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标志着世界经济形态从原本的产销到户发展到了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服务的阶段。这一领域蕴含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有极大的前景。
用户体验是指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 、系统或者服务 的认知印象和回应。是用户参与的创新,以用户至上的观点作为基。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
而维基百科的定义如下:用户体验,(英语:User Experience,简称UX),是涉及到一个人使用一个特定产品或系统或服务的有关行为、态度、与情绪。用户体验,包括实际、体验、情感、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机交流、和产品所有权方面的问题。此外,它包括系统方面,例如实用、易用性、和效率。用户体验的一个人的感知可以被认为一种主观性的程度,这是关于对一个人的感知和相对于该系统的想法。用户体验是动态的,因为它是不断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断变化的使用情况和变化到各个系统,以及更广泛的使用范围内,其中它们都可以找到。是用户在接触产品、系统、服务后,所产生的反应与变化,包含用户的认知、情绪、偏好、知觉、生理与心理、行为,涵盖产品、系统、服务使用的前、中、后期。 (ISO 9241-21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体验对于创造价值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有时候甚至会是决定一个行业中能否生存的关键。用户体验这个词最早被广泛认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所提出和推广。可用性专业协会(UPA)给出的定义,将用户体验概括为与产品、服务或者企业交互的所有方面组成的所有用户感知。UPA的定义是传统人机交互和可用性的拓展,不仅包括任务相关的需求,还包括用户心理需求、价值需求等,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比较笼统,操作性较差,无法满足实践者的要求。[14]Hassenzahl和Tractinsky(2006)将用户体验定义为用户内心的状况(倾向、期望、需求、动机、心情等)和具有一定特点的系统(复杂性、目的性、可用性、功能性等)在特定交互环境下产生的结果。[15]比较而言,后者给出的定义包含了用户体验的几乎所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前面的几个定义多从用户的心理角度出发,也有学者从使用过程出发给出了几个定义。Forlizzi和Battarbee(2004)将用户体验定义为具有明确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一段经历,这段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使用经历称为用户体验。[16]Olsson(2013)指出用户体验分为经历性体验(一段时间产品使用之后即时发生的经历)和累积性体验(一段时间内总体的体验)。[17] 社交媒体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3):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5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