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现象都被归为“异常现象”,Fama(1988)认为股票对于信息的不同反应表现为过度反应和不足反应都是普遍的,这符合市场的有效性假说,即这些异常的现象是偶然的。虽然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票的收益不可预测,近年来仍有许多实证研究发现一些关于股票收益率预测证据,尤其是在短期的价格惯性现象和长期的价格反转现象的研究上有所发展,作为投资策略的基础,国内外对此都有相应的研究。64950
1 国外研究回顾
首先,De Bondt 和 Thaler(1985) 开始了对股市惯性和反转现象的研究。Chan(1988)认为对于不同投资策略的收益预估取决于模型和估计的方法。国外研究认为在股市中普遍存在价格惯性现象。Jegadeesh和Titman(1993)认为股票的收益率在中短期(一般为3-12个月)内存在惯性趋势,即该期间内股票的收益率会在未来延续其原来的收益率表现。那么,在中短期买进收益好的股票,卖出收益低的股票,用惯性的投资策略能得到超额收益。Rouwenhorst(1998)则选取欧盟12个国家的2190家公司的数据信息,研究得出与Jegadeesh类似的结论,即惯性现象的内容。Gonrad 和 Kaul(1998)用一个单一的模型分析投机回报的收益,3-12个月的投资往往能获得收益,而在长期的投资能获益的情况明显存在于1926-1947年。Hong和Stein(1999)假定存在两类投资者,分别为信息观察者和惯性投资者,其中信息观察者能获得信息,根据信息投资;惯性投资者则是在信息不明确下根据以往经验投资。两者的非理性投资相互作用产生惯性和反 转效应。
2 国内研究回顾
在国内的研究中,朱战宇等(2003)通过选取1995-2001年经历了完整中国牛市和熊市周期的中国股票样本,分别以周、月为周期考察价格的惯性效应,得出中国股市的惯性利润在月度的周期中并不显著存在。而在周度的周期中,惯性利润存在于形成期和持续期维持在四周以内的策略中,且随着持有期的加长,惯性利润在递减。杨炘等(2004)选取1991-2001年的沪深A股所有的样本数据,研究中国股市的惯性和反转投资策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未来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惯性策略的投资并不能获利。赵振全等(2005)比较了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各个市场中两种策略的有效性,发现这些市场对极端的坏消息存在过度反应,此时反转策略有效。而赢家组合表现为反应不足,论文网市场对极端好消息反应不足,此时惯性策略有效。林松立等(2005)选取沪深两市1994-2003年6月的股票交易数据,考察中国股市中两种策略的赢利性,发现短期内我国的股市中不存在明显反向策略,中长期中有明显的反转迹象,此时采取反向策略会获取更大的盈利。而刘博等(2007)也根据中国沪深股市A股的样本研究出在中国的A股市场中基本不存在惯性现象,而存在明显的反转现象,由此简单地认为反转策略有利可图。黄成等(2007)选取沪深两市1995-2004中所有的A股的交易日数据研究我国股市中短期价格趋势策略的适用性,为买卖时机提供一个依据,得出规律为:股票连续涨跌天数和幅度基础的短期价格趋势投资可以获得超额回报,连续上涨或下跌4个交易日后开始呈现反转。另外,因为股市总是有一个上升下降周期的波动,所以,贺学会等(2006)区分牛市和熊市的不同周期,着重研究对股市的惯性效应,发现在牛市中赢家组合惯性效应为正,输家组合存在价格反转。而熊市中赢家组合是存在价格反转,输家组合则存在负的惯性效应。在对于投资时长区分考虑的实证研究中,鲁臻等(2007)在中国股票市场上验证出中国股市的反转效应较惯性效应更明显。认为在市场中存在超短期的惯性、中期的惯性以及短期、长期反转的特征。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一特性,适当地安排投资组合,并由此获利。方立兵等(2011)则是通过选取中国沪深股市1998年1月至2009年11月所有A股为样本,研究其月收益,分别考察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收益,总结出惯性效应不显著存在,而反转效应显著存在,且反转策略下的输家组合有较高的因素和高阶矩风险。相较于股市状况,李学峰等(2011)分析2006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三季度的中国开放式基金表明:投资采用惯性策略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而反转策略的影响并不显著表现出来。这两种策略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投资者的非理性。朱雪莲等(2010)则研究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证券投资基金的惯性和反转投资策略,根据实证结果认为,国内的基金公司采用惯性策略是非理性的。我国国内的市场原因和委托代理问题迫使一些短期投资策略的产生。 股市惯性和反转现象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7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