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文献在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中,为了缓解公司内外部的利益冲突,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并有效降低成本,大部分企业都将内部控制提上日程,并将加强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如何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显得非常重要。继美国国会2002年颁布《The Sarbanes-Oxley Act(SOX)》(即萨班斯法案)之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也陆续出台相关规定,国外学者掀起内部控制研究的热潮,Dolye,Ge和Mcvay(2007)在对2002年~2005年之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后发现,规模较小、财务状况不理想、上市时间较短的公司大多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并提出内部控制管理结果的影响因素。相较国外,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规定出台起步较晚,沪深两市分别于2006年、2007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虽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实施、披露、监督等问题作出相应要求,却并未有强制性规定和处罚措施。中国学者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陈汉文、张宜霞(2008)从理论出发,分析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程晓陵、王怀明(2008)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已经克服了以是否进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来衡量内控有效性的单一做法。目前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结果已经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内控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曹建新、王春丽、邹俊(2009)通过对2007年度深市和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内部控制有效性高的公司表现为规模大、经营利润为正、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四个特征;薄澜、姚海鑫(2012)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最大,并提出相关建议。66164
2 盈余管理相关文献
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作为公司管理层为企业价值或私人利益最大化而对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选择从而改变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数据,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的行为(张芬,2012)。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国外关于盈余管理的文献众多,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动机、手段、制约因素、计量方法等方面。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狭窄,有些公司就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取得配股权,进而获得长期资金投资。国内对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动机、分布等方面:邓妍娑(2006)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动机为扭亏和配股,并表明公司主要通过虚增收入、利用关联交易等手段来实现盈余管理的。也有不少学者对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也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对于盈余管理如何计量、注意点也进行了分析;张雁翎、陈涛(2007)通过对随机抽取的沪深两市的1000家被并购回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检验效力问题,认为前瞻性修正的琼斯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检验盈余管理行为的效力最强。王雪、周玮(2004)则分别分析了短期和长期盈余管理适合的计量方法。论文网
3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相关文献
综上,内部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而盈余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是否有影响存在值得讨论。之前提到的Dolye(2007)等人的研究成果同时还提出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的实质性重大缺陷与盈利质量及应计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方红星、金玉娜(2012)研究了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是活动盈余管理,而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尤其是获得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低。王军只、张军(2010)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数据对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提升了公司会计盈余质量。张晓岚、沈豪杰、杨默(2012)通过构建基于熵模型计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实证检验我国现阶段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各上市公司财务经营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现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越高的公司,经营业绩越好,反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差的公司,经营业绩越差。由此,内部控制有效,是公司治理的保障和有效手段,应当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且能进一步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从理论上可以说,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高低,是影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7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