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国以来陶渊明田园诗研究成果及主要问题
第一,社会zhuyi制度在中国确立已有六十余年,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完善成熟,这期间学术界对陶田园诗的研究也是随着祖国制度的逐渐成熟而向着繁荣的方向发展。从建国初到新世纪初期,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们的认真探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论文将近达400篇,从数量上看,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可观的,其中罗根泽《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人民文学》1954年11月版)、刘禹昌《陶渊明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民性》(《吉林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北京师大中文系《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zhuyi的诗人》(《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240期)、郭预衡《陶渊明评价的几个问题》孙静《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浪漫zhuyi》(《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帝4期)叶幼民《人的自觉和淳真美的追求:论陶渊明的归隐及其田园诗》(《求索》1988年第1期)、马晓坤《陶渊明田园诗作的艺术境界》(《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洪林钟《鸟菊酒——略论陶渊明诗歌意象建构及其人格凸现》(《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张自华《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比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等文章都是其中影响较大的篇目。研究专著的出现也是值得肯定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葛晓音的《八代诗史》、《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曹治邦的《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史》,吴云的《陶渊明论稿》,李剑锋的《陶渊明及其诗文研究》等论文网,这些专著都从各个方面对陶渊明田园诗进行探讨、分析,“如葛晓音的《八代诗史》中将陶诗与建安、正始以及两晋诗风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陶田园诗‘融兴寄于自然美’的风格特征”;其所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更是全面精当的论述了陶田园诗的特点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以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开创地位。另外,一些新旧出版的文学史和相关著作也直接或间接的提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都不同程度或从不同角度对陶田园诗进行了论析。如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在论及陶渊明诗歌时,认为陶的田园诗能够从亲身体验中歌唱出农家生活的喜悦和艰苦,“虽然仍不免染上放浪形骸的名士气氛,它仍然是现实的,富于反抗性的”,同时他还充分肯定了陶诗所取得的特殊的艺术成就;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更是用一个章节专门介绍陶田园诗,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节中,作者从起源、发展条件、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出了较详细得当的论析,他认为“从农事诗到田园诗,陶渊明正处于一个上承《三百》、下启三唐的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把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经历分为初试、 4 归田前期和归田后期三个阶段,从陶具体的农居生活出发,深刻地发掘陶前后生活的变化,从生活谈到创作,这对陶渊明研究工作的贡献是很有创新意义的;由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用了一个章节介绍陶渊明,在论到陶田园诗时,他指出:“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一、情、景、事、理得浑融;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高度概括了陶渊明“自然”的诗风,肯定了他诗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第二,由于资料搜集和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半世纪以来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研究上的问题。如建国初期出现“只有现实zhuyi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的偏激观点,用现实zhuyi衡量一切,没有体现现实zhuyi的作品就都是无意义的拙作。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陶渊明田园诗被认为是“地主阶级的闲情逸致,没能体现出农村生活的本来面貌”,因而对其田园诗的评价当然也只是顾此失彼,缺乏系统全面的眼光。“”十年中,文学更是成为政治的附庸,陶渊明田园诗中某些被曲解的方面进一步扩大,某些学者甚至说它纯粹是失意士大夫的消极的自我慰藉之作。陶田园诗中的消极思想被空前的扩大其作品的消极影响也在这期间占了主流地位。八九十年代,随着对极“左”思想的纠正,学术思潮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关于陶田园诗的研究文章也大量涌现。然而,作品大量涌现的同时,相互摹仿、拟袭的情况也比较严重,缺乏新意。有些文章对研究中的同一问题进行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毫无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也比较单调,除了几种传统的方法,很少有新的方法。在具体作品分析中,往往把艺术性与思想性分割开来,极少的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再有对其田园诗在后世的发展衍变情况缺乏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如此等等。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传入到国内,为陶田园诗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陶渊明田园诗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8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