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早在20世纪初,心理学研究中产生的行为zhuyi流派就已经开始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1951年,美国俄勒冈大学的O。K。Burrell教授发表的《投资研究中运用实验方法的可能性》一文开辟了将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先河。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现代金融理论中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缺乏实证支持,理论模型与实际相背离的情况使得行为金融学研究达到高潮,行为金融学真正兴起。钟永红,边明社(2003)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评述,通过对行为认知偏差与完全理性、行为组合理论与资产组合理论、期望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对比分析指出了行为金融学理论对现代金融理论缺陷的修正。并指出了其在现实中的运用和在中国的应用前景。79374
众多学者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和分析采取了多种方法。例如:杨秀萍,王素霞(2006)通过比较经典金融理论阐述的投资者“理性”和金融市场运行中产生的种种“异象”进行研究,指出行为金融学是在质疑经典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风险回避和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特征的前提假设中产生的[1]。他们阐述了行为金融学投资者风险偏好理性偏离的心理基础以及投资者金融市场“异常”心态的表现,并用风险偏好理论对金融市场“异象”进行了合理解释。而李苏军(2012)则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深入论证国内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思维过程和决策机理,分析了投资者产生决策偏差的原因、理论基础和产生过程,通过分析投资者个体心理行为偏差检验国内投资者普遍具有的心理和行为偏差:羊群效应、处置效应、过度自信心理、盲目乐观心理、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损失厌恶心理等。【2】这种调查问卷分析的方法具有直观性,然而,数据的覆盖面不够广,结果的精确性不足。郭世江(2006)就开放式基金的羊群行为运用LSV模型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对样本数据根据股票规模、股票收益率、所属行业、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了分组实证研究,发现存在具有不同特征的显著羊群行为。[3]实证分析方法增强了研究结果的明确性和直观性。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广泛,李静(2012)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对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建立 VAR 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收益、波动性与投资者情绪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政策性因素对我国个人投资者行为的影响。[4]郭晓(2007)以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和对数回归模型研究了基金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形成对股票偏好的要素,并对影响投资策略的相关要素进行了检验。认为: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持股比例与本季度净资产收益率、本季度流动比率、股票总股本成正相关;基金持股比例与本季度市盈率、上市公司年限成负相关;大多数基金倾向于根据当期股票表现采取“追涨杀跌”的投资策略;在大量购入股票时采取动量投资策略能够提高基金绩效,而在抛售股票时,投资策略不明显。[5]郭晓(2007)文中对股票型基金投资者的投资策略选择的研究对本文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投资者的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论文网
2 行为金融理论分析赎回异象
开放式基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基金的规模不固定,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和赎回,这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国外的开放式基金起步比中国早,机制也相对完善,对开放式基金的研究也更多,在Barber(2000)对美国共同基金的家庭投资者投资行为研究中,他发现投资者选择基金主要是依据基金的历史业绩[6],这一观点与Roston(1996)的观点不谋而合。对业绩持续表现良好的基金而言,业绩增长所带来的资金流入效应远大于资金流出效应。即基金的业绩越好,赎回率越低。但是中国的开放式基金却呈现出相反的现象,称之为“赎回异象”。 行为金融理论分析赎回异象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