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与我国经贸合作的关键区域,尤其在农业方面,与我国存在着优势互补的关系。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可供农业使用的土地资源不足,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不具备比较优势,尤其在当下,粮食进口数量不断扩大,供需矛盾突出,而中亚五国在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出口优势,一旦合作,有利于我国建立自己的粮食进口渠道。此外,我国在装备制造、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远远优于中亚五国,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出口上述产品及服务来换取农产品进口,实现双赢。这些因素都为加强我国与中亚农业合作提供了合理的契机。然而,中国在与中亚的实际的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82900
汪晶晶、马惠兰(2015)采用改进模糊Borda法的组合模型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她们通过构建由政治与法律环境、经济与对外开放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农业生产环境4个方面27项指标组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定量分析,得到较为精确的成果。结果表明,空间维度上,哈萨克斯坦农业投资环境相对最好;时间维度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农业投资环境呈趋好态势。
程国强(2015)对“一带一路”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变高导致国内外差价加大、农业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两大挑战,农业的改革创新刻不容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全球农业战略。“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产能合作以及市场互惠。然而,沿线区域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也有不少问题,如竞争性农产品进入国内影响国内主产区市场、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基础较弱等。
张芸、杨光、杨阳(2015)强调在我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发挥各自的主要优势,发展互补农业。他们还提出打造境外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等伟大蓝图;从政策方面对农业部、商务部、发改委、金融保险机构、上海合作组织等提出支持农业“走出去”的相关举措。高永久(2015)在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指出,中亚内部的“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文化差异与冲突以及中亚国家的政治博弈都将影响着我国与中亚之间的合作。
邱桂林(2015)着眼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更大范围地讨论我国农业国际化,以“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角度探讨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方式,提出我国农业存在的品种不全、种业不强、品质不高、技术不够先进等问题。王燕青、武拉平(2015)通过对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流通的主要农产品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农产品规格不统一、市场信息不对称、流通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等,并对此做出建议。论文网
2国外研究现状
Pomfret和Richard(2014)提出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以及促进中亚农业产业的多样化来提高中亚在全球农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降低运输成本要求改善中亚的软硬基础设施,即农村道路建设、铁路运输、空运和边境延误。与此同时,土地改革和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组织也可以强化中亚的农业发展。Rajul和 Rosegrant(2000)由国际食品政策协会的全球食品模型和国际商品贸易政策分析模型中得出中亚未来至2020年食品供求情况。文献中指出随着中亚城镇化人口增多及收入的提高,食品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因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关键。然而,农产量的提高也并不意味国内需求得到满足,贫困等其他因素也会制约供求的平衡,此外,自给自足很可能伴随着农产品价格降低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