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有的理论和观点
一.国内研究综述:一直以来对于利润操纵存在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将利润操纵视为西方会计中的盈余管理,即企业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益或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等目的选择会计政策,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第二种是企业管理层出于不正当的动机,利用法律法规或会计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甚至采取违法违规的手段对企业利润金额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83785
本文所指的利润操纵属于第二种。孟秀琴(2007)指出操纵的含义包括控制和管理,而利润操纵是指管理当局为了达到市场对其的预期,维持股票的价格,提高股票的期权价值,超出公认的会计法规政策的范围,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对经营中的一些重要的事实数据进行刻意的错漏报,误导报表使用者,影响他们的判断或决策。
我国著名学者葛家澎教授(2000)指出上市公司在利润作假方面采用的五种常见手法:1。一次性地在资产负债表上冲销“大量的公司重组费用”;2。收购兼并会计的所谓“创新”;3。滥用重要性原则;4。根据不真实的假定去估计负债,形成混杂的秘密准备;5。提前确认收入。
李新海(2012)提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手段:1。利用关联方交易,签订虚假合同、虚增价格或是虚构劳务活动;2。利用非关联方交易避免法律法规的约束,名义上解除关联方关系,将持有股权减少至20%以下,但实际上两方仍存在“关联”交易;3。转嫁费用以降低成本;4。利用存货减值准备或是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操纵利润;5。虚构收入,伪造合同单据;6。利用非经常性业务,如债务重组、营业外收支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7。逆向操纵利润,提前确认费用或计提减值准备、推迟确认费用,从而以丰补歉,造成业绩良好发展的假象。
而就上市公司得以实现利润操纵,刘雪丽(2015)认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不到位,为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她认为,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审计制度不完善、会计人员监督意识的淡薄以及相关规定的不完善,为利润操纵提供的滋生的土壤。同样,杨模荣、邓姣(2015)也提出,企业财务预警失效的情况下,管理层精心设计的利润操纵行为更加容易得逞。
金沛、张庆(2015)在文章中提出,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运行实施、风险评估不当、信息沟通不畅等因素,都将为企业操控利润提供可乘之机。
关于对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防范方面,王荫(2012)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层面: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约机制。其次,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
2。准则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相关的准则和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制定新的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由于制度制定的原因给企业利润操纵提供可乘之机。
3。政府监管层面: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行业组织相互联手的监督制度,从各个方面进行管理监督,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手段,实施网络监管,建立严密的监管体系,使得企业管理层钻空子的可能性降低。
除此之外,李新海(2012)提出:
1。针对上市公司惯用的利润操纵手段采取防范措施。关注公司会计政策和估价方式的变化,判断该公司是否进行了利润操纵;关注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方法和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的主要事项的说明,包括重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关联方关系与关联交易等,而这些正是上市公司常用来操纵利润的手段;关注审计报告和管理当局的说明。 利润操纵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