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思维方式
沈从文从湘西走出,始终以“乡下人”的身份自居,在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也始终保持着自我思维的独特性。在家书中,他的独特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保持对客观世界的“血肉”联系和坚守思维的个体化立场以及对国家社会深沉的杞忧。沈从文在1949年之前,以写作并公开发表作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但由于公开的作品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其思想表达可能得注意很多方面,有时候也受时代环境的限制。所以反而在他1949年之后的书信中,利用书信这一更加私密化的表达方式,更加自由清晰的呈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读他这段时间的书信,也能更加深入他的内心,以他的家书为核心就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他的精神世界的独特性。
(一)对客观世界的“血肉”联系
“他把自己对生活和对社会的独立思考与五四精神的核心价值紧紧连接在一起,始终如一地守护着独立、自由、民主的思想底线,哪怕夹在左、右翼的巨大洪流中,也绝不放弃。”[3]无论是西方思潮,还是传统观念,他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冷静的观照。他对客观的外在事物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怀着一种“大爱”观照万物,蕴含着深沉的忧思。
沈从文的精神世界里,并不是一味的天马行空,毫无依托。他的思维,始终保持着与客观世界的“血肉”联系。
沈从文在书信里一贯的表达着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的描述,还有着对社会环境的思考。他在下放农村时,对成片的荷花钟爱有加,并写信给大画家黄永玉,告诉他自己周围的环境有多美,这里所传达出来的,完全看不到颓废的气息,而是乐在其中;对雨天的蛙声也很是享受,并称其为世间的天籁之音;对隔壁邻居的吵闹声,也是抱着一种看似玩世不恭的调侃,实则饱含深切的同情的笔调在书信中写出。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迅速的以自己的方式去感悟周围的环境,并融入其中,保持着与客观世界的“血肉”联系。论文网
沈从文的思维,不会脱离客观世界的藩篱。他对事物的判断,不会妄下结论,始终保持着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有着自己的思索,形成自己的认识之后才会保持其发言权。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高涨,都表现出强烈的参政意识,他的两个孩子也单纯的想要争取爸爸同志的思想进步,想要他也融入那个激进的时代。尤其在“”中,各种政治斗争更是风靡全国。当时大多数的人觉得只要是拥护、拥护、以及拥护新政权的就是,然而却没有想过为什么要那样做,以及那样做了对还是不对,都是在不够“理解”的时候去“执行”,但是沈从文却做不到。沈从文是由“思”出发去理解的国家,对于“国家”及政权,始终有着自己的思考与理解。他的书信里体现出的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观照,从现实出发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在“文化大”期间的书信里,流露出里对生活现状的不解,对狂热的热潮的不解甚至是有点迷忙,继而是思考,联系实际,回顾历史,思维并不会一味的天马行空。他的书信里不会出现自己作了空想家的形象,思维不会不着边际的瞎闯。
(二)坚守思维的个体化立场
虽然在家书中,有时候沈从文也流露出对自己思想“落后”的反思,觉得全家人都在进步,尤其是妻子的进步,给孩子们带来了动力,而自己“从各方面来说,到近于事事拉他们的后腿了。”[4]但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坚守思维的个体化立场,“由‘实践’出发,去弄清楚劳动人民究竟创造了些什么文化?又有多少可称优秀传统?”[4]沈从文坚持了自己思维的独特性,对事物都有自己的思考,而在那个一味“遵从”的年代难免会显得跟不上步伐,也无可避免的被纳入“落后分子”的范畴。但是也正是由于他坚守思维的个体化立场的独特性,才更突显其价值。他后期在博物馆搞文物工作,不怕寂寞,也不怀什么名位野心,凡事从头做起,即使自己在这一领域自己从未涉足,也不投机取巧,保持着自己一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也正是由于他这种独特的思维主导。他的1949年后的书信,也很好的记录了他转行之后的心理路程,他在这期间也不是没有想过再回到文坛,扛起文学大旗,并继续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世界对话,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中多次提到这个苗头从出现到被现实掐断的过程,几经反复,他终于说服自己死心。但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书信的文学价值完全能够胜任传承其思想的使命。 论1949年后沈从文的精神世界沈从文家书(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