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4 《恐怖分子》都市内部10
图4.5 《独立时代》长镜头11
图4.6 《恐怖分子》中景13
图4.7 《恐怖分子》全景13
图4.8 《恐怖分子》中景13
图4.9 《恐怖分子》近景13
图4.10 《一一》中景14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革新日益娱乐化的电影业,台湾一批青年导演掀起了一场新电影运动,他们主张电影应该反映真实,并表达人文关怀。1982年,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人共同导演的电影《光阴的故事》上映,标志着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开端。
杨德昌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主将之一,终其一生一共指导了七部半电影,这些电影始终记录着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受中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的杨德昌发现了台北这座现代都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并且出于对故乡的热爱,他始终将镜头对准台北,将自己的思考通过电影展现出来,以重新审视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尽管杨德昌的电影在台湾一直票房不佳,但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思辨力量和对现实的批判,都让他成为世界级的电影大师。杨德昌前期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一些比较小的奖项,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获得了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会大奖。到了后期,他的作品逐渐开始获得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的认可,如《一一》就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2 研究现状
关于杨德昌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集中于台湾,大陆对杨德昌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他电影的研究以如下几个方面为主:
一、杨德昌电影创作背景介绍和研究。这一研究主要集中于台湾电影史的专著中,通常侧重于研究杨德昌个人的电影历程、创作背景、所取得的成就、台湾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以及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缘起与发展。
二、杨德昌电影主题研究。这部分研究资料非常丰富,散见于各类专著和学术论文中。这些专著论文通常选取某部电影作为个案,同时结合访谈资料中杨德昌本人的原话,对电影的主题进行分析。
三、杨德昌视听语言研究。这类资料大多出自专业电影人和学院派研究者之手,他们从视听语言着手,如构图、声音、镜头、剪辑、场面调度等方面来分析杨德昌独特的视听语言风格及特征。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杨德昌电影所偏爱的主题及相应的视听语言的选用,归根结底,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他的电影中表现的全部都是台北都市人,受欲望驱使,在对名利无休止的追逐中日渐困惑、痛苦和迷失。这些困境在20年后的北京、上海、广州同时上演,今天的大陆都市人群也面临着电影中人同样的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这将是越来越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在杨德昌这位思考都市问题的先行者这里,人们无疑能从他的电影中获得思想启迪。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杨德昌的电影对人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杨德昌的电影,对其都市主题和表现手法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两类关注:首先,杨德昌的电影拥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即便是在今天的电影界,这种风格特征仍显得独树一帜,应对其电影及艺术手法加以关注;第二,杨德昌对都市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希望藉此研究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杨德昌电影的创作背景
2.1 杨德昌导演生平
1947年,杨德昌出生于上海,父母亲都在民国中央银行的下属机构工作。1948年,全家随国民一起迁至台湾,杨德昌自此在台北长大。幼年的杨德昌在文化艺术上受父亲影响非常大,因为杨父喜欢绘画的缘故,杨德昌也开始学习绘画,父亲还专门给他报了绘画班的课程,今天仍可以从杨德昌未完成的遗作——动画片《追风》中看到他的绘画天赋。1962年,杨德昌考上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当时国民政府为了文持在经济、政治上对美国的依存关系,对主导美国影业、同时称霸世界的好莱坞八大公司提供“配额”保障,规定台湾必须定期上映好莱坞的电影。因此,杨德昌最早接触的是好莱坞电影。与此同时,当时的台湾青少年还深受其他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杨德昌就曾经被美国摇滚乐所吸引。美国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在杨德昌的电影中有着清晰的呈现。 用电影剖析都市人杨德昌电影研究(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2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