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转变是拓宽了话题的范围。从1998年开播至2006年为止,除了背景和音乐有变化外,其他的基本没变,节目遇到了瓶颈期,呈现一种稳步下滑的趋势。所以2006年窦文涛提出要扩大节目的话题范围,不能光聊个人的东西,要关心大家关心的事,使各个层次的人都能找到他们想听的节目单。随着节目的转变,其节目男女收视比率几乎各占一半,新周刊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占50.75%,男性占49.25%,《锵锵三人行》很好的均衡了男女收视比重。
第三次改革是把节目的中心转移到了北京。2007年《锵锵三人行》到北京录制节目,嘉宾大多是明星、“大腕”,失去了老朋友聊天的感觉,观众觉得节目形式越来越趋向于访谈,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现在的策略是“坐港望京”,一半保底、一半创新,每月在香港录半月在北京录半月。
不过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锵锵三人行》成功渡过了瓶颈期,以很好的姿态继续向前发展。据新周刊调查,77%的受众喜欢《锵锵三人行》是因为话题的开放和主持人的风格,78%的受众说没有窦文涛《锵锵三人行》将再无颜色,56%的受众认为《锵锵三人行》改变了他们的交流方式。可见,《锵锵三人行》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二、《锵锵三人行》的节目特征
近几年来,不计其数的谈话节目涌现出来,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独具特色、有影响力的节目,如《实话实说》、《鲁豫有约》等,《锵锵三人行》也在众多的节目中脱颖而出,与其自身的独特性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锵锵三人行》的节目特征。
(一)开门见山的节目形式
快节奏的生活促使了人们一切从快的心理。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看一两个小时的节目,正是由于抓住了这个心理,这个节目也表现得比较快节奏,每期节目都是以这句“锵锵三人行”为引语,随后展开本期话题的讨论。例如在2012年11月27日这期节目中,窦文涛通过开场白设定了整期节目的话题,窦文涛说:“文道,你现在是什么学位?”犹如朋友间见面的开场一样,因为这期节目主要探讨的就是关于学历的问题,所以轻松之余又能为主题服务。由于《锵锵三人行》节目时间比较短而且探讨的又是时效性较强的话题,此方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二)开放性的节目内容
开放性的节目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话题的开放性。谈话节目话题的设置规律是“社会问题文化化,文化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理念化”。 《锵锵三人行》的谈论话题极为广泛,例如可以谈政治上的问题,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或者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2012年11月莫言获奖;有时也八卦一下娱乐圈的事情如潘粤明、董洁离婚等,话题的涉及范围广,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具有开放性。主持人和嘉宾在讨论的时候并非采用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而是采用发散性思文,想到什么说什么,任何话题都可以搬上荧屏,这也是该节目的一大特点。如在2012年11月26日那期节目中,梁文道说:“一方面虽中国有义务教育法,但我看到适龄儿童却未上学的数目惊人;另一方面,大家对于捐款好像没有太热烈的反应,好像中国人现在也不太爱捐钱了,那是因为不信任。所以,从各个方面能看到好像整个社会在溃败。”由于谈论的内容比较开放、大胆,主持人和嘉宾天南海北的侃谈,毫无忌讳,往往出现言论失度的现象,虽给节目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正是由于其大胆、出色的言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锵锵三人行》节目探究(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