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梧桐树事件舆情共经过22天,高潮期从13日到17日不过四五天,共引发新闻报道1375篇,新闻跟帖评论13289条,涉及网站170家;相关论坛主帖514个,网民跟帖评论5155条;相关博客文章415篇,评论412条。起初先有网络媒体的呼吁,之后传统媒体也陆续跟进,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极大作用。
媒介公共参与的优点在于,因为有了媒体,公众的诉求不再是单一无力的呐喊,媒介作为社情民意的“反映人”,可以形成“公众的合意”,这种巨大的舆论,其力量完全可以与权力相抗衡。自古就有“民意不可违”的训诫,但关键是如果没有整合民意的工具,那么民意也就没有存在的前提条件。历史证明,社会从来没有因为一小部分人的意见而改变走向,但如果是公众集合的意志,就有可能改变历史。在媒介出现以前,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并且都带有武装革命的成分。在媒介出现以后,社会民意的表达已经有了常态化的可能,人们已然有了民主参与的条件,对于民众来说,媒介不仅是他们得知社会事件信息、以便于社会参与的工具,而且公众更能通过在媒介表达意见而达到有效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民意得到上达,社会因此得到符合民众意见的改造,并因此得到协调。
三、媒介公共参与的存在的问题
在南京出租车罢工事件中,对于出租车司机的罢工,大部分媒体选择了中立态度,即只报道事件发生进展和一些事实性的信息,比如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运营公司给出的解释。但在字里行间,仍然透露出对媒体对该事件的倾向,比如凤凰网的《南京出租车持续多久 出租车份子钱是怎么回事》,透露出对罢工出租车司机的支持,而网易新闻的《南京出租车集体罢工停运 正常运营车辆遭打砸》,则通过报道事实的形式,刻画出出租车司机的“暴民”形象。
可以看到,在单条新闻中,新闻媒体很难做到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新闻单位往往只能抓住新闻事件中的一点进行报道,而这就很容易造成受众的倾向性。在媒介发挥“引起注意”的职能时,有必要提供给公众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信息,虽然公众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获取信息,作为不同的参考。但这张看似全面的信息网是公众自己编织的,公众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一员,必然带有自身的目的、价值观、文化形态,公众会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有意无意回避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信息,所以仅仅依靠公众自己编织的信息网,必然会沾染主观性的对信息的选择。所以媒体有必要给公众编织真实客观的信息网,以便公众了解整个事实的真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媒体并没有做到。
此即媒介公共参与的第一缺陷:往往只能做到微观真实,而忽略了宏观真实,不提供真实全面的报道。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媒体往往会精心挑选新闻事实,特别是在新兴媒体中,这点体现得更加明显,为了争取点击率,各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竭尽所能挖掘独家报道,吸引点击率。可就在公众开始关注这则新闻时,新闻网站却开始推送其他的新闻了。公众接受到该新闻的第一条消息,而后续的消息则无法了解,那么对该事件的看法也不免会带有片面性。在快速阅读的时代,新闻媒体多求“新”,而不求“深”,往往造成了对新闻事实的肢解。这个缺陷,存在于媒介履行社会协调功能的前两个层次:引起注意与引发讨论。
虽然梧桐树事件是一次成功的媒介公共参与案例,但如果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网络新兴媒体,传统媒体会大面积地报道这则新闻吗?在传统的媒体管制体制下,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做出否定的答案:首先,南京市本地的媒体必然不会对此大加渲染。其次,不熟悉南京市情况的外地媒体要么不会注意到这则新闻,要么难以预见其重要程度。如果没有网络新兴媒体的存在,移栽梧桐树的事实很可能被掩盖。 媒介公共参与的南京样本研究(3):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3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