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对集群行为的研究
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又称为集聚行为,聚合行为或集体行为,因其在社会与政治发展的进程中的显著作用,以及其参与者表现出的“极端”情绪和心理特征,一直是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最早对集群行为进行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他大众心理学的角度对集群行为进行了分析,在1895年出版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指出,当单个个体参与到集体中时,他们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 《乌合之众》作为研究集群行为的开山之作,奠定了社会心理学的广泛研究,却也使后继者的研究参与者囿于非理性特征。此后勒庞德的感染论、麦孤独的本能论、斯梅塞尔的价值累加理论等理论,核心立足点均是集群行为是非理性的。在这种价值判断的预设下,集群行为被视为洪水猛兽。而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则将集群行为视为了一种制度外的抗争形式,认为社会运动是政治性而不是病理性的运动,而这一观点现在已被西方国家广泛的接受了。90357
(二)国内对集群行为的研究
由于我国的网络集群行为频发,因此国内学界对于网络集群行为是非常关注的。从已有的文献看,对网络群体行为的界定各种各样,有的学者将网络集群行为界定为一定数量的、相对无组织的网民针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 在网络环境中或受网络传播影响的群体性努力(乐国安,2010)也有的学者认为网络集群行为是“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点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魏娟、杜骏飞,2009)。总而言之,由于依据的理论或研究的角度不同,网络集群行为的概念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论文网
此外,而赵宬斐、许志红、邓希泉等人将价值累加理论与集群行为相结合,尝试对网络集群行为进行解释分析。乐国安、薛婷则看到了对网络集群行为尚缺少对其生发机制的全景式解读,对查尔斯·扎斯特罗对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微观、中观、宏观分层论和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网络集群行为的理论解释模型。总的来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国外解释集群行为的理念和架构,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三)理解政治过程理论
政治过程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也是美国社会运动研究中占有支配地位的理论。梯利在《从资源动员到中》提出了政治过程理论的动员模型,他认为,一个成功的集体行动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运动参与者的利益驱动,运动参与者的组织能力,社会运动的动员能力,社会运动发展的阻碍和推动力量,政治机会或威胁,社会群体的力量(梯利,1978)。在梯利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麦克亚当也在其著作《美国黑人运动的政治过程和发展<1930-1970>》中提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理论模型。具体来说,该模型囊括了社会运动的三个要素,变化的政治机会、内生组织强度和认知解放。政治过程理论将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的成员视为理性的参与者,强调政治机会,组织和资源对集体行动的影响。而我国网络集群行为频发也离不开政治机会的扩张,参与者可利用资源增多和组织力量增强等原因,因此,政治过程理论不失为解释网络集群行为的合适模型。此外,从政治过程理论的视角下,对网络集群行为动员机制的相对研究偏少。因此,本文将从政治过程理论切入,对网络集群行为的动员机制进行解释。 集群行为政治过程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9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