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阳离子聚合物的研究较早,对不同结构的聚合物及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混合体系都有涉及。但是缺少对系列化阳离子P(DAC-AM)溶液性能的整体研究。
2国内研究进展
虽然国内对于P(DAC-AM)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但是国内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积极对P(DAC-AM)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2002年,娄清香[[[] 娄清香。 阳离子聚电解质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溶液性能的研究[D]。 大庆: 大庆石油学院, 2002。]]将自制的0%-100%(质量比)阳离子型聚电解质(P(DAC-AM))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形成复合溶液,研究了P(DAC-AM)与SDS在不同配比下的溶液的稳定以及溶液的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电荷密度的阳离子聚电解质,在等电荷当量比以下较窄的一个浓度范围内,SDS的加入都可以提高SDS/聚电解质体系的表观黏度,并且P(DAC-AM)与SDS形成的复合溶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P(DAC-AM)/SDS复合体系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下降,即具有剪切变稀行为的特性,表现为拟塑性流体;P(DAC-AM)的阳离子度越高,它与SDS形成复合体系剪切变稀的行为越明显,但体系的流动类型不发生变化,仍为拟塑性,随着P(DAC-AM)分子量的提高,复合体系的非牛顿性增强。由此可见,阳离子型聚电解质的溶液性质与其阳离子度以及特征黏度相关。
2007年胡忠前等[[[] 胡忠前, 马喜平, 王宁升, 等。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溶液性质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a:自然科学版, 2007, 4(1): 51-54。]]利用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合成了阳离子聚合物P(DMC-AM),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和核磁表征。通过黏度法对聚合物溶液的基本性质进行研究,特征黏度为8。03dL/g(阳离子度未测)。探讨了聚合物浓度,外加盐,pH值,温度等对聚合物黏度及絮凝能力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P(DMC-AM)聚合物溶液的特性粘数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存在一个黏度变化的最低点;并提出了了盐水(NaCl)浓度以及不同种类盐溶液对聚合物溶液黏度产生影响的曲线模型;比浓黏度随盐中阳离子半径的增加而减小,而随阴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所合成的聚合物在酸中较稳定,在碱中很容易降解。该文章所用的单体DMC虽然与本论文使用的单体DAC结构稍有不同,但是最终合成的聚合物P(DMC-AM)的流变性能与P(DAC-AM)聚合物类同,实验方法可行性高,值得借鉴,但文章只根据实验合成的单一P(DMC-AM)进行其流变性能研究,缺少对其它阳离子度,特征黏度的P(DMC-AM)的流变性能的研究。
2010年张娜娜等[[[] 张娜娜, 武玉民, 许军,等。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三元聚合物的表征与溶液性质[J]。 化学工程, 2010, 38(4): 65-68。]]通过水溶液聚合合成了丙烯酰胺( AM)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 的阳离子三元聚合物P (A M/DMC/DMDAAC ),并对产物进行了红外,核磁共振和热重分析,研究其黏度特性,三元聚合物的表观黏度随着聚合物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下降。在不同的外加盐溶液中,三元聚合物溶液表现出明显的反聚电解质行为,并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目前对于三元聚合物絮凝剂的研究较少,但是根据该文的研究,三元阳离子聚合物与二元阳离子聚合物的黏度特性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该文章给三元阳离子聚合物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方法。
2015年徐俊英等[[[] 聚丙烯酰胺P(DAC-AM)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9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