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形象及起源研究对龙纹形象研究的文章、著作有:汉代许慎在其《说文解字》[ 许慎 说文解字 汉代]中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宋人罗愿[ 罗愿 尔雅翼 宋]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 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 ,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81081
对于龙纹起源研究:
著名学者闻一多[ 闻一多 伏羲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认为龙形源于蛇形。
周韵、巫凯、袁恩培[ 周韵 巫凯 袁恩培 浅谈龙纹的起源与发展 重庆大学 2010。12]三人认为龙纹源于上古时期各部落的图腾,是各部落图腾的结合,是结合了狮、虎、马、蛇、鹿等多种动物部分特征而形成的。
2龙纹造型纹饰研究
就龙纹造型纹饰的研究而言,王冰迪和宋萍二人较为全面的研究了中国传统龙纹造型,如他们提出商代龙纹造型神秘,战国龙纹造型激越,唐代龙纹造型雍容华贵,他们认为龙图腾的出现体现的是一种“合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王冰迪 宋萍 解析中国传统龙纹造型 艺术百家 2010。09]
王喆与熊兆飞二人以楚墓出土的龙形玉器和龙纹玉佩的纹样造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玉器龙纹造型特征,认为楚国玉器神形具重,比同时期其他诸侯国更为狂肆,浪漫,富于变化。[ 王喆 熊兆飞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 设计艺术研究 2015。06]论文网
单琰譞与高康华研究了夏、商、周时期的龙纹造型特征,他们认为龙图腾具有一种控制意义,它充满了宗教神秘色彩,龙纹可以营造出一种威严而神秘的氛围。[ 单琰譞 高康华 浅谈夏、商、周时期的龙纹造型 艺术科技 2015。11]
3龙纹玉器分期、分类研究
古方先生对历代龙纹的特征都有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他认为玉猪龙为龙纹的萌芽形象,而对于早期龙的头部为何会出现猪首这一现象,主要有2种解释,第一种:原始畜牧业中古人除了把猪作为食物外,还将其视为“水畜”,所以在祈天,求雨,防洪涝等祭祀活动中选择他作为祭品。另一种解释为玉猪龙是作为“地母”象征而出现的。[ 古方 解析历代玉龙纹的演变 艺术市场 2012。9 ]
邱向军先生也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龙纹变化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春秋时期的玉龙开启了曲态动感的先河,玉龙的造型打破了商代西周时期的单调形态,开始向曲态动感方向发展,并且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二龙合体,或与人物形象合为一体的玉。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完全摆脱了商周玉龙的严谨规范以及形制大多雷同的倾向,构思巧妙大胆而富于变化。[ 邱向军 简析玉器龙纹的发展轨迹 中原文物 2013。4]
蔡霞先生认为古代龙纹的变化受当时的社会情况所影响,龙纹从春秋战国凶猛的龙纹,演变为温和大气而不霸气的龙纹,体现了和为贵,追求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和谐及东方艺术的深厚底蕴。[ 蔡霞 古龙纹玉器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8]
穆朝娜从明代出发研究了明代玉带板上龙纹变化发展,她总结出至明朝晚期,龙纹的形态多样,主要有立龙、行龙、升降龙和盘龙,此外,还出现正面龙的形象。立龙纹的特点是侧首挺胸曲身,作张牙舞爪状,首尾一般同向,但也有异向的。所见均以双层透雕的技法表现。行龙纹。行龙作侧身行走状,头前尾后。有的前视,即前行龙;有的后视,即回首龙。前行龙与回首龙一般共存于同一套带板上。从表现技法来看,分为两种,一种是剔地阳起的行龙纹,另一种是双层透雕的行龙纹。[ 穆代娜 明代玉带板上的龙纹装饰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1。7] 玉器龙纹造型纹饰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9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