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法发展,由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人的特殊地位决定。
1。3。2提倡复古的赵脉书风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世孙,属于皇族,所以从小便受到的很好的教育,但是他的命运比较特殊,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南宋灭亡了,赵孟頫便随家人隐居到乡下去。后程钜夫江南选贤,由于赵孟頫在民间的声望非常高,便邀赵北上做官。几次拒绝之后还是半推半就的北上为官,甚至做到了一品高官,死后还被追封为魏国公。在元朝政权下为官的赵姓宗室成员不止赵孟頫一人,但赵孟頫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在他的影响下复古书风笼罩了整个元代。
赵孟頫青年学习书法以宋高宗赵构为主,赵构因南宋时代所限,他“上溯魏晋而图书法变革”的思想未能拓展,赵做官后继承了他的遗志,其书学思想都是以崇古为立场的。“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就很好的代表了他的书学思想。当时的元初书坛,经过南宋乱世的颓废,一派萎靡不振的气象,人们急需寻求改变。赵孟頫书法得到元廷的青睐和在朝文人很高的评价,加上他在民间拥有极高的声望,他的“崇古”思想很快影响到了一大批人,元代主流书风整个表现出全复古的趋势。
1。3。3矫矫不羣的隐士书风
元代前期,书坛受赵孟頫书风影响,元代书法一直笼罩在晋唐古法之下,隐士一派书风被淹没。到了元代后期,政权腐败,战争四起,社会动荡,很多士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隐匿江湖,以书画自遣,这些人的书风不受赵氏影响,表现出一种矫矫不羣的精神气势,放开胸襟,写自己之想写,发自己之想发,隐士书法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元代书法不容忽视的部分。
最能代表隐逸书法典型性的有我们比较熟知的有吴镇、杨维桢、陆居仁、倪瓒等,均是当时有名的隐士。他们的书法风格或遒润,或萧散,或清婉,或秀逸,各具特色。在这些领异标新的个体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元代隐士书法。吴镇作为元朝典型的隐士,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受人推崇,通过对吴镇书法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一时期的隐士文化。
2。吴镇与《心经》
2。1吴镇传略
2。1。1 吴镇生平综述文献综述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自署橡林先生,生于浙江嘉兴。他生活在元代后期的动荡社会,一生绝意仕途,孤傲清贫,深居简出。
关于吴镇的家世,历来提及甚少。据《义门吴氏谱》可知:吴是周王室之后,祖上原来姓姬,后才改姓吴。吴镇的先祖,在宋代不乏忠臣。其祖父吴泽时迁居嘉兴,后长居于此。在《嘉善县志》中说到“吴镇,字仲圭,性高介,少好剑术,读易有悟,乃一意韬晦,孝君平卖卜。既而厌之,潜迹委巷,饶屋植梅,因自号梅花道人。工诗翰,善画山水竹石,每题诗其上,当时称为‘三绝’,有势力者求之不得,惟贫士则慨赠之,使取值焉。 ”这段文字清楚的概述了吴镇的生平。吴年少的时候喜欢剑术,后受业于毗陵学习易经,韬光养晦,不与世人同,贯通儒道释三教,乐天知命。一生隐逸不仕,基本不与达官朱紫交往。因生活贫困,又不俗卖字画,不得不在嘉兴、杭州等地卖卜求生。长住魏塘,深居简出。吴镇六十八岁时寄居在嘉兴的春波客舍,潜心钻研画墨竹。时常和朋友会于精严寺,心仪空门,始自称“梅沙弥”。四年之后回到魏塘,自选生基,自书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墓在今梅花庵侧。
从吴镇《心经》谈元代隐士书法(3):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20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