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吴昌硕的艺术简介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他是全球第一个印学团体——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并且名扬海内外。他在诗书画印各个方面,都有着精湛造诣,并能够在学习传统与前任的基础上,融汇大家之所长,破旧立新,勇于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以及美学思想!
吴昌硕年少时,因受到其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便从此与书法、篆刻结缘,爱不释手。他先学习颜鲁公的楷书,接着学习钟元常;隶书学习汉代石刻;篆书学邓石如、赵之谦用笔,继而在《石鼓文》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价其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创造性的将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自然要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另外,吴昌硕的行书,笔势得益于黄庭坚、王铎,显得欹侧,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气势雄健、豪迈自然。
吴昌硕的绘画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注重笔墨意,不拘泥于传统的法度,用及其简练的墨线来表达其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用笔多有《石鼓文》 、篆刻的金石,浑厚磅礴。他也曾对人说:“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1]
对于篆刻,“无论是雄奇阔大、古拙苍莽,或是婀娜挺秀、灵动多姿的,都能给人精神上的鼓舞,如饮醇酒,后劲特大,回无穷。”[2]而吴昌硕自己则这样评论:“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3]
吴昌硕偏爱诗文,一生作诗数百首,题材广泛,入《缶庐集》的就有500多首。他借诗表情,风格多雄浑豪迈一路。
纵观吴昌硕的艺术生涯,他的创造不仅仅在于此,而是成功的将诗书画印融融会贯通,深得其“意”,即“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4],并注重“出己意”、“贵有我”的创作主张,这也就铸就了具有其个人性格特点的艺术风格。
2.2 兼通的含义
什么是“兼通”?就是说学习的人,应该要做到各个方面都通晓。而在《词源》上也有对“兼通”的解释,即“通晓两门以上的学问、技艺”。对于“兼通”,历来就有文理兼通,经史兼通的说法,而就艺术方面而言,“兼通”是艺术家不可忽略的艺术追求,也是很难达到的艺术境界。孙过庭在《书谱》中也阐明了“兼通”的含义,且更具体、更深远,包含了书法各体之间的兼通,多种创作技法的兼通,还包含了对各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之间的兼通。换句话说,“孙过庭的兼通观就是融会贯通的书学思想,是书学之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辩证法。其具体表现在书体论、创作论和学习论三个方面”[5]。
在孙过庭的《书谱》中写道:“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这是说王羲之的书法虽然没有完全贯彻前人的法则,但他能够兼容汇通,所以也无愧于书法艺术。另外,《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他认为,要想写好草书,必须有楷书的功底,楷书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必须兼通草书。我们的字所以赶不上古人,不是“专精”不够,而是不能“兼善”。如果,写草书而不兼通真书的技法,一定会小心翼翼而放不开;写真书而不会融汇草书的精气神与动感,那就绝然称不上是书法。真书给人以静态之美,那如果在静态的真书中加入生动的草书之点画,真书则会显得更富有节奏感、生命力;那如果在动感的草书中加以静态的真书点画,草书则会多了一种韵与细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就是书体中“兼通”魅力之所在!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简论吴昌硕艺术的兼通思想及其实践(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5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