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论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艺术(2)

时间:2021-01-27 20:19来源:毕业论文
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同样地,留白也有其历史演变过程。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留白随着彩陶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中国画的

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同样地,留白也有其历史演变过程。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留白随着彩陶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中国画的“留白”是从先秦的“错彩镂金”开始,随着时代而发展,直至唐朝才真正成长起来。我国宋代是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绘画理论也随之出现,对留白也开始做深入研究。同时,宋代出现了大量的文人画家,它们的绘画方向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景物,受当时的经济影响,绘画作品的需求量增大,加上“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画家们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绘画风格更加的随意。元代时期文人画更加重视对“逸”的灵动表现,因此“留白”得到更大的发展。 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3  中国画“留白”中的哲学思想

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自已为利,无之以为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空”“无”背后的“实”“有”的真正价值,这种“空无”并不是没有,而指的是“空纳万物”。中国画家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重视自我意识的影响,他们对具体世界的再创造产生了更多的主观随意性,对于“留白”的处理更加严谨,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通过画中留白传达画家自我精神的寄托和情思的流露。

老庄思想从“道”出发,以“虚”为贵,以“无”为本,“有”乃“无”之用,认为“无”孕育了活跃的生命。在中国画中则表现对画面留白作用的高度重视,虚中有实,白而不空,讲究留白与画面的主题互为补充,经营画面位置,使留白成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画底留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这无画处的留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文中指出中国画的“留白”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人格精神是相契合的。“留白”成为了传统中国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体现,表达了虚实相生、无中生有的美学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充盈着生生不已的创造力。所以中国画的留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所。中国画中“留白”的独特表现方式,使观者有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也带给人们无穷的浩渺之感。

4  “留白”在中国画中的艺术表现

4.1  “虚”“实”相生

中国画意境的传达和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留白”这一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中国绘画形式美的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历来都在强调形式美的重要性,我认为做到形式美就是以“留白”的表达方式再配合巧妙的笔墨来完成就可以了。“留白”就是纸的本身,没有墨色的地方,留白与笔墨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没有留白就不能显出墨色美妙,这不是一的强调“留白”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位置,而是这就是事实存在的。中国画的留白,如果处理得当,就会生气韵,就会让画面中的物象流畅自如,让欣赏的人在那既无又有的空间里展开无限的遐想。清代恽寿平提出了“疏密论”,元代王蒙与倪瓒是一密一疏的典型范例。疏密的相互穿插,相互布局,做到疏密相同,疏中不空,密中不实的美学效果,疏密相间本来是存在于大自然中感受的,疏处不是空,让人感觉还有景物存在的;密处也不是实,让人感觉要有景物的份量,疏密之间画得不要过了,要适可而止。构图中的疏密如何布置也是一门学问,在一张作品还没有动手开始的时候就先考虑到的,我们不能只考虑要画的东西怎么才能画像、画好,画面中的留白也不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才可以动笔,留白并不是不存在的,它其实也是一种构图的需要,我们在考虑整幅作品完成效果时,一定要把留白考虑进去。一幅画怎么做到全面考虑,什么地方实景,什么地方保留纸的本身特性,选择作画的时间,都是经过作画人仔细推敲,深入研究的。“留白”作为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欣赏者会感到一定的空间享受,一种优美的意境便营造出来。这也可以增加绘画作品的节奏感,达到一种空灵的审美“意境”。宋代夏圭《松溪泛舟图》图中以实显虚,如果只是画了那棵松树,空白处会让人联想到天空、水、平原旷野,但是画面中的一叶扁舟,使人联想到空白处乃是溪水。文献综述 论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艺术(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6903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