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建筑文化中的窗文化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将墙从承重功能中分离出来,从而使窗这样一种轻型软性的建筑构件能够承担起建筑围护的重要功能,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典型代表就是隔扇。隔扇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它同时拥有墙、门和窗的功能,由于处在建筑主要立面和视觉中心位置,隔扇又常常是建筑装饰的重点所在。正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这些特征,成就了窗在建筑中的突出作用和审美中心的地位。
2。2。1 窗的历史
“窗”在《说文解字》中从属于“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象形,凡囱之属皆从囱。窗,或从穴。”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今天称之为窗的装置古时叫做牖,即安装在墙上可以开启的构件。除了房屋之意,“屋”还有覆盖之物的含义。《礼记·郊特牲》:“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意思是说,灭亡国家的社庙要用屋将它覆盖隔离开,因它不能再接受上天的恩惠。“在屋曰囱”指的是覆盖在建筑物上的屋顶。所以梁思成认为在墙上能开阖的称为牖,不能开阖而在屋上的是窗,如天窗烟窗等。足见后来叫做窗的是古代的牖,而古时所谓的窗是现在的天窗。囱是窗的本字,窗是由囱演化而来。文献综述
中国建筑中的窗是伴随着殿宇建筑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从河南二里头晚夏和安阳殷都宫遗址可看出夯土台基上的木架梁柱式殿宇建筑已定型,在追求礼制的周代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栌斗上用栱、昂作为结合柱、梁的复杂木结构,春秋战国时的窗棂雕花花样已经有了很多变化。西周铜器和战国的木椁上有十字格和斜方格的窗棂,从汉代明器陶屋和石画像上能够见到直棂、琐文和斜格窗扇的图像。
宋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功能好、棂条组合丰富、艺术和审美价值较高的门窗样式,最具中国特色的隔扇开始普遍使用,促使建筑的整体风貌和室内采光、通风的改善。
现今所见的传统门窗大多是明清两代的遗构。明清时期,具有资本zhuyi萌芽性质的丝业、茶业和盐业等民间手工业与贸易在江南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商人获取大量财富,商贾富人将大量资金用于兴建住宅与营建园林。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在江南置地筑园成为时尚。二者共同推进了南方建筑业的繁荣,较为典型的遗存就是江南苏州园林和徽州民居,以及东阳木雕。南方园林与装修技艺对明清两代北方皇家宫殿建筑和园林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以晋商为代表的北方商人通过开设钱庄、为军旅提供大批量的后勤物资等方式聚集了大量财富,留下了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具有北方特征的居民群落。与南方相比,北方民居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采光、保温等建筑功能满足度较高。来;自]优Y尔E论L文W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2。2。2 窗的式样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样式是基本统一的,其中隔扇是中国窗的基本形态,在建筑的外部围护与内部分隔中普遍使用。同为隔扇,由于安装的位置不同名称也不同,如安装于外檐(外檐装修)承担房屋与室外空间分隔、围护功能的常被称为隔扇;用于室内(内檐装修)空间的分隔、围护时又称其为纱隔等。其他如槛窗、支摘窗、横风窗等也都可视为隔扇的派生与简化形式。
隔扇的名称古今不一,典籍中有称之为隔扇的,宋代有称之为格子门,古时亦有称为阖扇的,南方则直接称之为长窗。隔扇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外框,是隔扇的外部框架。2、窗棂,宋时称为格眼,又有花心、棂心、格心等称呼。是隔扇的主要部分,起着通风、采光的作用,同时也是装饰的重中之重。3、裙板,宋时称障水板,位于隔扇的下方,常用如意纹做装饰。4、绦环板,宋时称腰花板,安装在裙板和窗棂的上下位置,起着连接过渡的作用,绦环板也是雕刻装饰的重点部位。此外,隔扇的规格与绦环板的数量有关,绦环板的多少决定了抹头的数量,所以又有三抹隔扇、四抹隔扇、五抹隔扇、六抹隔扇和落地明造(二抹隔扇)多种规格。隔扇的基本特征是窗棂由木条拼接成各种花式的紧密图案,该设计虽在现代作为审美欣赏,但在古代却有其实用价值。因古代的窗口常用纱、绢、纸来做采光材料,讲究的则采用经过加工的蚌壳为材料,这些材料或轻、或薄、或体积小,需要有较为密集的支撑点和安装位置,这就是造成窗棂图案趋于密集的原因所在。清末,随着玻璃材料的推广、运用,棂条也逐渐拉开距离,最终在现代窗的设计中消失。 中国传统窗棂文化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4):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9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