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护理安全隐患的临床分析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经外周静脉插入静脉导管,使其尖端处在上腔静脉中下1/3的部位。这种方法创伤小,避开了多次穿刺造成血管的损伤,提高护士人员的工作效率。这种方法特别是在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或者危重病人抢救时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临床应用时,面对护论文网理安全隐患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下面笔者结合本院患者临床数据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结合本院2013年63例采取外周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36例,年龄分布25~67岁,平均年龄为(49±1。4)岁。入选患者中有50例为肿瘤化疗患者,13例为外周静脉条件差需要进行较长时间输液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1。2。1按照经外周静脉置管的操作规程进行外周静脉置管前,首先要了解该患者的病史及相关用药。观察凝血指标是否正常。选择要置管的血管时,应按照规定的顺序依次筛选,以使置管时较容易控制降低血管内膜损伤的程度,从中选择出最好的血管来进行置管。最有利的穿刺位置为肘窝下方两横指的地方,若过度高于这一位置有可能损伤到神经和淋巴组织;若过低的话,其血管相比之下较细容易导致血流受阻以及静脉炎[1]。
1。2。2进行静脉置管后,采用一定的方式固定在身体外部的导管,穿刺的位置要用消毒处理的无菌纱布或者透明敷料来覆盖。一般地棉质敷料要比透明敷料透气性好,要较多采用。静脉置管后24h更换覆盖的敷料,像纱布要隔3d换1次,如果浸湿的话,要立刻更换掉。更换覆盖的敷料时,一定要从下边开始往上揭开,把纱布用生理盐水沾湿,把纱布和导管分离开来,防止更换敷料和医用胶带把导管给带出,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对局部10cm范围内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菌感染,防止导管发生堵塞,安排好合理的输液顺序,换输不同液体时,要用生理盐水冲洗插入的导管。不要测量导管侧肢体的血压,当患者翻身时,切忌挤压到插入导管的一侧。
1。2。3待封上导管输完液体后,用10~20ml的浓度为0。9百分号的生理盐水注入导管,并将针头斜着点置放,以便于冲洗干净导管里残留的药物。最后冲一次性注入大量液体以注满导管,边推边拔出注射器,使封管液完全注满整个导管,实现正压封管的作用。
2结果
本次研究入选患者中有12例出现静脉炎症,10例导管破裂或移出,6例出现穿刺点出血。医护人员及时对患者症状进行治疗护理,12例静脉炎患者静脉热敷后炎症消除,穿刺点出血6例患者及时更换敷料,保证置管成功。
3护理体会
外周静脉置管易导致并发症的产生,如何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产生,比如在预防感染时,要严格地进行无菌操作,要用与体内等渗的生理盐水清洗穿刺位置,并用酒精或碘伏消毒,按时更换输液器。输血制品要立即更换,防止过敏反应的产生。预防静脉炎并发症时,要抬高患者的肢体,局部热敷患者的穿刺部位,拔出导管时仍要局部消毒,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患者要注意保持穿刺点周围局部的清洁干燥,不要私自揭下敷料,当敷料有卷曲松动或有汗液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遵照医嘱及时地严格地更换[2]。
李新萍[3]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中列举了静脉炎。导管堵塞的安全隐患,并未就到管破裂或穿刺点出血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情况,总结了这两种安全隐患的护理措施。临床护士人员在PICC外周静脉置管的理论基础知识上存在不足,没有预见性。正因如此,当潜在的问题即将发生时,不能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地应对。加之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不是十分的熟练和规范,容易引起PICC外周静脉置管穿刺的时候,肿瘤患者出现渗血。红肿等不适应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出现心律失常。脑栓塞。导管断裂。病菌感染等问题。加强护理人员PICC外周静脉置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4],以及在置管过程中对患者的劝解教育。通过本文以上内容的介绍可以得出,熟练地掌握外周静脉置管的操作规程是每一个护理人员必须做到的事情。
护理人员还要注重护理安全的细节和操作。进行外周静脉置管的时候要保证无菌技术的操作,准确地测量置管静脉的长度。在穿刺点周围至少20cm范围内给皮肤消毒,按要求严格地带好无菌手套。排尽要插入的导管及其接头里的空气,送管的时候动作要轻缓地,以防止反复穿刺的时候造成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按照选择的静脉位置的不同,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送管,因为身体位置的合适,可降低导管移位的可能性。如果导管发生移位,会导致血液不通畅并引发血栓症。一旦进入右心房继而会导致心律功能失常,心肌以及瓣膜会受到严重地损伤。外周静脉置管后一定要仔细地进行检查透视,以断定静脉插入导管尖端的位置。假如发现导管移位,及时地处理。仔细地分析患者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插入导管使用寿命的延长并减轻患者的病痛。
PICC护理安全隐患的临床分析
PICC护理安全隐患的临床分析【1841字】: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16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