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2.1 MEBU-TMHDA-C12/14单体的合成 14
2.2.2 不对称双子季铵盐MEBU-TMHDA-C12/14单体的合成 14
2.3 实验部分 15
2.3.1 实验试剂 15
2.3.2 实验仪器 16
2.3.3 新型季铵盐抗菌单体的制备实验 16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17
2.4.1 中间体MEBU的表征 17
2.4.2 中间体MEBU-TMHDA的表征 18
2.4.3 不对称双子季铵盐MEBU-TMHDA-C12的表征 19
2.4.4 不对称双子季铵盐MEBU-TMHDA-C14的表征 21
2.5 小结 23
3 两种抗菌单体的共聚合性能的初步研究 23
3.1 引言 24
3.2 实验部分 24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4
3.2.2 实验具体操作 25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6
3.3.1 红外谱图 26
3.3.2 双键转化率的计算 30
3.4 小结 37
结 论 38
致 谢 39
参考文献 4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非典”、“禽流感”等各种致病性微生物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人们对疾病控制和预防的重视也随之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众对自身居住、工作、生活的环境卫生要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促进了抗菌技术和抗菌材料的快速发展,从而催生了抗菌制品的大市场。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尽管,不断进步的传统医学建立了各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但直到近代才真正建立了有害微生物传播接触传染病的概念。人类对于口腔中微生物的认识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那时荷兰科学家Antonie Van Leeuwenhoex率先在口腔内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19世纪末,被后人誉为口腔之父的Willoughby Dayton Miller在他所著的《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The Micro-organisms of the Human Mouth, 1890)中,将细菌学说应用于口腔生物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关于龋齿发生的“化学细菌学说”,即细菌发酵糖产生酸,使牙釉质脱矿致龋,并认为牙菌斑生物膜由微生物组成,创造性地提出去除龋斑是治疗龋齿的基础,创立了龋病化学寄生学说,这为后来口腔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一学说一直沿用至今,细菌发酵产酸致使化学脱矿理论仍然是现代龋病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WHO把龋病与癌症和心血管病并列为全球重点防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龋病发生之后,有时会自行停止(遏止的龋齿),但是牙齿本身不能进行自我修复,唯一的办法是通过牙科手术切除病变部分,然后采用一定的材料充填以完成切除修复手术,从而不至影响牙齿的功能。因此填充材料尤为重要。目前复合树脂是最有前途的修复体材料,因为复合树脂基修复材料的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改性空间大,是当前最有前途的修复体材料。但是,复合树脂充填龋洞很长时间后后,可能在龋洞边缘再次形成龋环,即继发龋。这是由于材料固有的聚合收缩和难以避免的粘接缺陷使粘接界面存在微渗漏或纳米渗漏,成为细菌侵入的通道[1]。并且多数齿科修复材料都不具有抗菌性能,甚至某些材料如甲基丙烯酸二缩三乙二醇酯(Tri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 TEGDMA)和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phenol A Glycidyl Dimethacrylate, Bis-GMA)复合树脂易导致细菌在树脂表面聚集或繁殖[2],使得前面提到的发生继发龋的可能性增大,使得牙齿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病,致使治疗失败。因此,赋予口腔修复树脂材料以抗菌性能,可以有效避免继发龋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新型牙科抗菌修复材料的制备与微结构研究(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7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