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的反转效应是指,观察者可以迅速准确地识别正立呈现的面孔,但当面孔倒立呈现时,观察者将很难对同一面孔同样进行迅速准确的识别,识别倒立面孔的正确率要明显低于识别正立面孔的正确率[2]。
面孔识别的跨种族效应是指,观察者在加工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时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识别本族面孔的反应速度更快切准确率更高[3]。
面孔识别的性别效应是指,观察者的性别与面孔识别的能力有关。目前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辨认面孔的反应更快、正确率更高[4];女性对同性的面孔更为敏感,而男性对两性面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5]。
1。2 情绪面孔加工的特点
情绪面孔的加工比单纯的面孔加工更能吸引研究者的注意。情绪加工和面孔加工的相互作用对探索人类大脑的社会性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情绪包括愤怒、厌恶、恐惧、快乐、中性、悲伤和惊讶,七种基本情绪代表了社会交往中不同程度的接受和拒绝,其中中性面孔表情包含的社交信息最少。
对情绪面孔进行的现有研究发现,情绪是面孔上一类特殊信息,一旦面孔上伴随出现某种情绪,个体对情绪面孔的加工将又有别于一般的面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能够更快速地加工情绪面孔。(2)个体对情绪面孔的加工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指的是无论情绪面孔是否能够被个体注意到,个体都会对情绪面孔进行有效的加工。(3)即使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依旧能够对情绪面孔进行有效加工。
1。3 关于双眼竞争
双眼竞争是指双眼在接收到不一致的图像时无法形成稳定单一视觉图像,从而产生知觉动态交替变化的现象。当其中一只眼睛看到的图像形成清晰的知觉时,另一只眼睛接收到的视觉刺激就会被抑制,下一个时刻则出现相反的情况,双眼始终力争在知觉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这种现象被称为“双眼竞争。
双眼竞争实验范式经常被用来研究注意。在双眼竞争中,给观察者的一只眼睛呈现知觉状态处于阈上知觉水平的刺激,另一只眼呈现阈下知觉水平的刺激,因此,双眼竞争可以用来研究信息的无意识加工。
后来,双眼竞争范式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又发展出一种新的实验技术——连续闪烁抑制范式(CFS范式)。连续闪烁抑制是一种不平衡的双眼竞争范式,它可以给观察者创造稳定的无意识过程。CFS范式中,给观察者的一只眼睛呈现频率为10Hz并且具有高对比度的动态图片(蒙德里安动态图),用以抑制呈现在观察者另一只眼睛的刺激,同时,逐渐增加呈现给另一只眼睛的刺激的对比度,从而使该刺激突破抑制,进入视觉感知。文献综述
1。4 问题的提出
纵观以往对情绪面孔的研究以及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两类结论:(1)情绪面孔可以被意识检测到是因为面孔表情的情绪内容。(2)情绪面孔被意识检测到是因为面孔的五官结构。另外,女性对厌恶比男性对厌恶更为敏感,可以更快速地检测到,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针对欧洲面孔展开。那么,换成亚洲面孔,女性对厌恶是否还是比男性敏感?本研究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B。Wicker等学者表明,厌恶情绪是一种特定的反应,特别是对于使人反感且可能危害到生命的食物[6]。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卫生中心主任瓦尔柯蒂斯的实验表明,厌恶情绪有保护我们免于受到疾病危害的功用[7]。目前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易感到厌恶,特别是在与性有关的方面。经过证明已发现,这与女性因演化的缘故在性方面比较难于取悦的情况相符[8]。Jiang等[9]和Yang等[10]的研究发现,个体可以对阈下呈现的刺激进行加工,并且,对被试而言,目标刺激的意义越大、越熟悉,目标刺激突破抑制阶段进入意识层面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面孔表情与意识的关系来自双眼竞争的证据(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8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