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41
参考文献 42
1 绪论
1.1 引言
根据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调查研究显示全世界有盲人4000万到4500万,低视力人数是盲人的3倍,约1.4亿人,其中75%即 l亿多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及屈光矫正得以恢复或提高视力,尚有25%的低视力患者需要低视力保健,如需配戴助视器及视觉康复仪等[1] 。
我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过视力残疾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视力
残疾患者近1300万,其中盲人约550万,低视力约750万。14岁以下儿童盲人及低视力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化病、视神经萎缩等。60岁以上老年人视力残疾者的主要病因为白内障。据报道,我国每年会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低视力135万,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我国视力残疾人数将为目前的4倍,即将达到5000余万。
视力上的缺陷严重制约了这些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政府响应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逐渐向视力残疾者提供一些辅助设备,比如建立出行服务系统[2]。平时盲人出行可以借用一些工具比如盲道,导盲杖和其他一些导盲设备.但是现有的导盲设备仍有诸多缺陷比如价格昂贵,功能单一,探测范围有限等。这些缺陷抵消了导盲系统的的优点,也制约了导盲系统的普及。
根据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的调查研究显示[2],因为缺乏有效的辅助设备和行
走技巧,78%的视力残疾者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49%的视力残疾者认为找到正确的路径是他们主要的困难,而40%认为主要的困难是乘坐公共汽车;72%的视力残疾者会遇到寻找生活设施的困难,比如厕所,公交车站;80%的视力残疾者认为现有的辅助设备无法满足他们找到正确路径,躲避障碍物的的需求;几乎所有的视力残疾者都希望能有一套辅助系统引导他们像正常人一样方便,安全地行走。
1.2 导盲系统的发展史
最原始也最传统的导盲工具是盲杖,它的原理是代替使用者探测将要经过的位置的地型是否有危险, 后来又演变出电子导盲杖,它利用红外传感电子技术和超声波技术,延长了探测范围,使用户不用接触障碍物就能判断障碍物的方位。但是这些都只能起到简单的探测作用,不能进行引导,对盲人来说仍然很不方便,所以就有导盲砖的出现,它是一些带有突出物的特殊砖块,事先把它铺在道上,视力残疾者可以根据导盲杖和脚部的特殊感觉,一直不出偏差地行走在导盲砖上, 不过这种方法不能为视力残疾者选择路径,所以其后便有效法汽车利用GPS 作路径导航方法衍生而出,依靠天上几个卫星和地面仪器的几何位置,计算出用户的所在坐标,并辅以电子地图,配合相应的算法,可以给用户列出适当的路径。不过卫星和地面的相距长达数万公里,而且天空中会有不确定的自然现象,这种导盲方式的精确度难以保证[3]。
基于以上原因有技术人员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导盲系统,它可以在有效的读识范围内做到快速、精确,该导盲系统的标签可以反复进行读写,即使环境发生改变,也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修正。
1.3 RFID技术在导盲系统中的优势
1.3.1 可控的读写距离
选定RFID标签的工作频率,可以把它的识别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里,一方面它可以向用户提示是否偏离路径,另一方面可以使它不会干扰到其他室内的仪品,例如在医院或研究所中,都存放着大量灵敏的器材【4】。 MSP430F123单片机基于RFID的导盲系统研究设计(2):http://www.youerw.com/zidonghua/lunwen_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