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漪园的历史文化特点
清漪园的历史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清漪园是一个名副其实、特点突出的皇家园林,处处突出了皇家园林的特点,它占地广阔、建筑宏大、色彩艳丽、质地考究。颐和园教学反思
万寿山前山的中轴线,从山下湖边一直到山顶,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高大,质量考究。中轴线上还特别突出了建立在高台上佛香阁。与中轴线相平行的还有两条次中轴线,三条中轴线上的大型建筑,分布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形成了对称的格局。另外为了突出中轴线的地位和视觉形象,中轴线上所有建筑的虏顶都采用了黄色琉璃瓦,在绿色山体的映衬之下,显得宫丽堂皇、光彩夺目,非常漂亮。
山下的昆明湖是真正的高山大湖,湖中有长廊、长堤、长桥,高阁、巨亭等,八方亭是全国最大的亭子,建筑面积达384平方米,与高大的山体和广阔的湖面辉映相称、和谐统一。南边以湖为界,没有围墙,绣漪桥向南的一大片广阔田野,几乎被认作园内的景观,将园林无限扩大。西边是连绵逶迤的淡蓝色西山,玉泉山和山上黄白相间的定光塔倒映在昆明湖面,好像玉泉山和玉峰塔就是清漪园的组成部分,这种借景的非凡效果,凸显了清漪园的皇家气派。
清漪园不但具有皇家园林的突出特点,而且还吸取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舒适和宜居的风韵。万寿山东边的惠山园,就是一个南方园林的翻版,后山西面的几个小园如赅春园等也突出了南方园林的特点,南方园林的精巧、雅致与皇家园林的气派高度和谐统一,反映了其高超的造园艺术。
第二,清漪园的建筑、景点环境,突出体现了乾隆皇帝的基本国策、建国方略和治国理念。昆明湖西北角的石舫不仅样式美观,而且寓意深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乾隆接受历史古训,设计了这个景点,寓意大清王朝江山像磐石一样坚固。颐和园教学反思
乾隆还有一个重要的国策,就是重视农业。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农业收成和年景丰歉,这叫重农兴樯。清漪园里很多景点的设计都与此基本国策有关,昆明湖西北岸边建有耕织图,乾隆把元代画的耕织图刻成几十块石版,镶嵌在延赏斋。他每次到这个地方必然写诗,提醒自己应当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群众的生活。昆明湖西南角的畅观堂建在一个高高的土山上,在上面可以观看园子外面农民劳动的情况。在这里他还举办观稼诗会,观赏农业,描绘农业生产。他在这里共写了72首关于农业生产的诗。
他保留了原来的龙王庙并取名为广润祠,他多次来这里求雨、谢雨。乾隆六十年4月28号上午,乾隆从圆明园赶到清漪园南湖岛的广润祠求雨,下午开始阴云密布,晚上下了三指厚的大雨,到第二天早晨雨还在下,他非常高兴,赶紧到广润祠去谢雨,并给广润祠增加了“广润灵雨祠”的称号,意思是我一求雨就灵验了。他求雨的地方还有玉泉山下的龙王庙,山后画眉山的龙王庙等,只要是天旱地涝,他就会求雨谢雨。颐和园教学反思
山后的赅春园有一建筑叫清可轩,乾隆经常来到这里,他到山后第一个落脚点也是清可轩,在这里可以观赏优美的风光,还可以观察山后农民的劳动情况。清漪园里跟农业有关的景点非常多,乾隆写了好多关于清可轩的诗句,共42首,是清漪园中描写最多的建筑景点。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4):http://www.youerw.com/fanwen/lunwen_17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