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法律理念是高于法律观念。法律表象和法律意识的理性认知形态,是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性把握和建构。它不仅具有认识论功能,而且具有方法论功能,有助于人类认识隐藏在其所使用的法律工具背后的思想和精神,正确地运用周延的态度来审察法律问题,科学地指导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等各论文网环节的工作。因此,在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弄清法律理念的定义及功能,又必须历史地审查法律理念在中国法律现代化演进历程中的嬗变情况,准确地把握住中国法律理念现代化的基本取向,构筑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理念准则,为法律制定和实施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导引。
法律现代化,不仅包括法律制度和法律运作方式的现代化,而且必然内含法律理念的现代化。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执法和守法,要达到最理想的现代化效果,都离不开现代法律理念的导引。精神理念上的择优决策,直接影响着法律制度的创设。存废及具体运作的优化。可以说,没有现代法律理念导引的法律现代化是盲目的,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因此,本文通过对法律理念的定义和功能的深入分析,阐述法律理念在中国法律现代化演进历程中的嬗变以及地位,展示中国法律理念现代化的基本取向,力图为中国法律现代化寻求有力的精神支撑和理念准则。
一。法律理念的内涵与功能
从词源上考察,理念“(英语:idea,德语:Idee)一词源自古希腊文(ειδs)/(eidos),原意是指见到的东西,即形象。柏拉图在其创立的理念论中剔除了理念“一词的感性色彩,用来指理智的对象,即理解到的东西。他认为,善的理念是理念世界的顶峰。最高的本体,认识只不过是对理念的回忆。这实质上是关于理念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的解释。
亚里斯多德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他认为客观的理念并不与事物分离,它存在于事物之中。圣·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理念有三种存在:第一,存在于事物之前,作为神心中创造世界的蓝图;第二,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事物的本质(大体相当于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理念“);第三,作为人心中的概念,即主观方面的思想。作为思想的理念与作为客观存在的理念,意义有所不同,一般把思想的理念称为观念“。
十八_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重新规定了理念“的含义。在康德哲学中,理念指理性所产生的概念,是理性应当追求的东西,但却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是不能达到的彼岸世界的自在之物。所以,黑格尔说:康德诚然使人知道重新尊重理念“,但关于理念,他同样只是停留在否定的和单纯的应当阶段。“黑格尔自己则将理念看作是世界的本质,是理性构成世界的元素。在自然哲学中,理念为自然界的本质,自然界发展到人出现,而人是具有精神活动的,理念再复归为精神,上升为自在自为的理念。黑格尔认为人类的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均为理念的表现。黑格尔虽然是从唯心主义角度来论述理念“,但他那种融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于一体的理念“,包含着合理的成分最多。
尽管理念“的含义如此广泛,关于这一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确定的定义,但并不妨碍将它引入法律领域。康德早就作过这种尝试,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泛论理念“一节中对柏拉图的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评析以后,专门论述了理念“对制定宪法及法律“的作用。不过,康德并未提出法律理念“这一专门概念。这一缺憾实际上可以说是由黑格尔补救的。黑格尔将法与理念结合起来,提出了法的理念“这一专门术语,并给它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法的理念是自由“。德国的新康德主义法学家鲁道夫·施塔姆勒则在对法律理念进行专门研究后将法律概念同法律理念作了区分。法律理念乃是正义的实现。“随后,英国的法学家罗伊德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1964年出版了一本法律的理念(TheIdeaofLaw)的专著,告诉人们如何来运用缜密的思想,分析法律的理念,达到至美至善之境。“虽然罗伊德未对法律理念“下过定义,但他明确指出:法律理念过去曾对人类文明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对法律理念“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台湾法学家史尚宽先生认为,法律制定及运用之最高原理,谓之法律之理念。“以此为基点,史尚宽先生着重对法律理念与法律概念。法律目的。法律观念及法律理想之间的区别作了深入的分析。法律之概念,谓‘法律为何者’;法律之理念,谓‘法律应如何’。“而法律理念与法律目的的区别则在于法律之理念,为法律的目的及其手段之指导原则。“理念为理性之原理“,不同于感性的法律观念。至于法律理念与法律理想的区别,史尚宽先生则说得更为明确:理念(idea)与理想(ideal)不同。理念为原则,理想为状态。理念为根本原则,为一无内容无色透明的不变之原则,理念作成理想状态,具体的实现理念之状态为理想。“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他认为幸福“。自由“。博爱“。平等“均带有感性色彩且动摇不定,均不得为法律之理念“,只有‘正义’为法之真理念“。史尚宽先生这最后的结论似乎又皈依“到了新康主义施塔姆勒那里,加之他将法律理念看作不变不易之原则“,有不少失之偏颇之处。
大陆一青年法学工作者则从本体论。知识论角度对理念“进行简略的清理“后认为,法理念既是具体法形态的内在,同时也是法之本体的存有。差不多可以说,实在法。理性法。自然法都有自己的法理念或内在精神,然亦有交叉或综合的法形态的理念精神。“面对这一界定,另一青年学者看到了其中隐含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指出作者基本上是在与‘法精神’。‘法观念’含义相同的基础上使用‘法理念’这一概念的。“接着,他自己为法律理念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即法律理念乃是指对一种法律目标指向的实现“。尽管这一学者对法律理想“与法律理念“作了专门的区分,但从其定义来看,仍然没有完全避免那种将法律理念“泛化为法律理想“的倾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法律理念首先是对法律的本质。根本原则及其运作规律的理性认知和整体结构的把握。具体地说,是指人们对法律现象。法律原则。法律体系。法律模式。法律信仰或信念。法律实践。法律文化及价值取向的宏观性。整体性反思而构建的理性图型。作为其视域的对象。概念和方法,不是表层的。单向的。孤立的,而是本质的。立体的。普遍的,它摒弃人类关于法律的偏见,将人们关于法律现象及其本质的观念从感觉或经验状态提升为理性认知形态,从宏观和总体上把握法律的基本走势,图解法律与时代变迁的根本关系,为法律发展或进化提供理念准则和导引。简言之,法律理念就是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的理性认知。把握和建构,是一种理智的思想,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态度,是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有机结合的产物。
法律理念作为一种理性认知形态,来源于法律实践,必然反作用于法律实践。因为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客观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是直接的和自发的,而是通过法律理念的中介来完成的,可以说,法律理念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法律建构的前提条件。但法律制定是为了付诸实施的,法律的实施同样离不开法律理念的作用。依法之理念以指导立法及法之运用。故法之理念,不独为立法原理,而亦为法的解释之指导原理。……立法不依法之理念,则为恶法,窒碍难行。解释法律不依此指导原理,则为死法,无以适应社会之进展。“历史上没有哪一部完美的法典,不是以完备的法律理念作为基础。前提和指导的。正如罗伊德在评价法律理念对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贡献时所指出的:它使现行的法规得以表现,提供方法,使这些规定有机会作合理的发展,或是创造新的规则,同时提供一种指导人类行动的工具。“从总体上看,在法律进化和发展中,法律理念不仅有认识论功能,而且具有方法论功能,一是对法律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的揭示和高度概括,一是对普遍原理。原则。方法。方案和模型指导法律实践。具体说来,法律理念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表征和指称功能,即法律理念具有对法律的表征和概念指称作用。法律并非向壁虚构的产品,而是社会客观需要的产物,但又不可能自动生产出来。社会对法律的客观需要不可能直接具象化为法律制度,必须通过法律理念的表征和指称功能的转化。法律之理念,为指导法律的意欲,使制定理想的法律及圆满的运用法律之原理。“法律理念首先反映和揭示社会所需要的法律关系,然后通过法律概念的指称,再转化。整合为法律上关于各种权利义务的理性认知,从而为法律创制奠定基础和提供前提条件。
[1][2]下一页
中國法律理念的现代化(上)【3413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3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