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有的是从社会大背景出发,分析体制上的因素;有的是从专业本身出发,探索专业完善的途径,角度不一。同时,王晓瑞又从社工专业的教育角度出发,补充了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课程教学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社工精神的职业教育也是导致现今社工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佳的重要因素。(王晓瑞,2002)
总结来说,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原因分析,大致可以做以下的归纳:
第一,追本溯源,首先是社会体制转型方面的原因,目前现实下社会需求低迷,相关岗位缺失。
第二是学科发展本身的阶段性问题,这源自于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
第三,社工专业的教育体制方面的欠缺,职业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有待建设。
第四,课程教学规范化程度不高,开设的具体课程、教材质量等方面都没有基本的规定。
第五,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
不难看出,各类社会学家或社会工作专业学者都在积极寻求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原因与对策。但是大多是从国家、社会、专业发展这些比较宏观的角度去探究,虽然也有学者提到社工毕业生认同度,但是没有做特别深入的探讨。笔者此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通过从外到内,由内再及外的思文分析,对此话题做出了初步的分析和建议提议。笔者试图挖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一种职业,到底对学习它的大学生的内心构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内心对社会工作的看法如何,在此基础上,他们内心真正的与唯一的需求是否只有薪资待遇的改善,还是说有着其他让他们选择或者放弃社会工作这一行业的原因?
(二)已有的研究贡献
在已有的关于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中,诸多人士都从各方面做了努力,力图解释影响毕业生行业趋向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和建议。总体来说,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认识到了中国自社会工作引进、发展、中断、重建以来,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在中国得到了确确实实的发展与进步。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289所院校设置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并且近年来每年增加的学校数量比较稳定。由此可见,全国来说,社会工作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中。
第二,对于探索和寻求改变社会工作就业率的方法提供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认知。不论是侧重制度改善还是个人改善,他们都合理提出了一些积极的转变构想,试图从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帮助社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高就业效率和质量。这些认识具有很大程度的科学性,那么也就在很多地域都开展了起来,这是研究者的理论上升到到实践的一种巨大成功,这也是他们的研究对于改善社工毕业生就业的贡献,是对社会的贡献。
第三,对社工这一专业、这一行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认知重建,也抹去了一些社会标签意识。对于社工价值认同的探究者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帮助社会群体真实的、客观的认识到社工这一专业与行业。这是一种伟大的博爱情怀的弘扬。这个层面的研究,对于重新构建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同时,这项研究也为那些没有自信心的社工学生群建立一定的自信心提供现实可能性。这些研究者试图让社会改变对社工的认知的同时,也要让社会工作者自身认为社会工作这一行业是有用的,是能够被社会接纳的。
第四,对于未来社工学科理论的完善提供了理想蓝图。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每一位学者的理论观点都是在为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做贡献。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5):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