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论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的绩效评价【6548字】

时间:2023-08-02 10:56来源:毕业论文
论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的绩效评价【6548字】

[摘要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研究与开发(R D)活动以其复杂性而给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的绩效评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首先系统论述了研究开发人员绩效考核


[摘要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研究与开发(R D)活动以其复杂性而给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的绩效评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首先系统论述了研究开发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原则;然后从业绩。行为。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研究开发人员的绩效考评指标;绩效评价体系还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持。在此基础上,具体研论文网究了企业研发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企业研究与开发绩效评价

R D活动的复杂性给企业研发人员的绩效评价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研发活动普遍采用项目制,研发人员的个人绩效对团队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因而传统的强调个人业绩的员工评价方式就出现了许多不适应性(Pascarella,1997)。本文在系统论述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考核方法以及研发人员绩效评价支持性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研发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试图提出解决的措施。

一。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导向原则。研发人员考核指标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的战略,并依据企业总体目标和部门目标,层层分解,研发部门。研发团队和研发个人的考核指标必须息息相关,是由上而下的指标分解过程而形成的体系。

(二)结果考核。行为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对于绩效内涵,目前有三种观点,即结果绩效。行为绩效。能力绩效。在进行研发人员绩效考评时,应综合考虑这三种观点,不能顾此失彼。研发人员的绩效考评应当以结果考核为主,但是由于研发的高难度和不确定性,工作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许多测度系统对R D产出和成果赋予了过多的权重,致使R D人员倾向于研究风险小。时间短。见效快。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但这不一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益;基础研究对组织长远发展有益,但风险大。研究周期长。见效慢,过于侧重结果考核会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产生负面的激励。在对企业研发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价时,应采用较为宽泛的绩效概念,同时包括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而能力对于行为的过程乃至结果的达成有内在的驱动作用,因此也应将个人能力纳入到对研发人员绩效评价的范畴中。

(三)价值评估与产出评估相结合。盈利性是企业的本质特征,只对研发产出进行评估是不够的,必须对研发为企业带来的价值进行评估,即研发效果的评价。诚然,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专利数以及新产品数等指标可以反映一定时间内的R D产出和成果,但R D产出和成果并不等同于R D绩效。研发的效果更重要地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成本降低。销售量上升。产品改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

(四)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在研发人员的绩效评价中,上级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内部评价是必须的,但过分强调内部评价是很危险的,因为内评很可能不太关心研发对企业的实际价值。为了充分获取有效的绩效评价信息,应强调绩效评价基础信息多重来源之间的互补,突出表现在360度考评“和用户导向“(customeroriented)观念的引入。

A·N·Chester(1995)强调R D职能的评价应通过这样的措施来保证其有效性,也就是把激励建立在或者是客观的指标或者是来自于R D部门之外的评价之上。这也就意味着在R D部门及其员工绩效考评上,不仅仅是对其技术开发活动的内部评价,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都将参与到绩效评价活动中。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将市场压力传递到R D部门和R D人员,从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R D部门和人员过于注重技术推动(technologypush)而忽视市场拉动(marketpull)的倾向。(五)评价系统要尽量客观。在评价研发业绩时,尽管不可能用十分客观的方式进行测评,但在设计评价过程时可以尽量减少主观性。许多组织在没有有效的定量方法的情况下,仍是靠上级或R D负责人对R D活动和人员进行以定性为主的主观评价,自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人为误差,例如易受考评者素质。晕轮效应“和以前印象的影响,员工往往会觉得结果不合理,从而引发矛盾,影响组织绩效。员工也会为在评估中获得好成绩而做手脚,例如在考评前一段时间格外表现以留下好印象,而考评过后就松驰下来。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

可以从业绩。行为。能力三个方面构建研发人员的绩效考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一)业绩指标。企业的研发人员主要分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研发人员。从事应用开发的研发人员等,对不同的研发人员,业绩考核的指标有所区别。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研发人员,评价工作效果的指标有发表论文的数量。取得的专利数等。对于从事应用开发的研发人员,评价工作效果的指标可以是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成本降低率。销售增长率以及EVA等。

(二)行为指标。对于研发人员工作行为的评估,可以从主动性。服从性。责任心。协作精神。工作合理性。纪律性等方面进行考评。

(三)能力指标。能力指标可以分为两个一级指标,创新能力和知识技能指标。其中创新能力指标可以分解为新观点或建议的数量。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等二级指标;知识技能可以分解为受教育程度。技能经验程度等二级指标。对于项目经理以上的研发人员,可以增添领导控制能力。决策能力。指导帮助下属能力。组织能力。员工管理能力等指标。

以上只是给出了考核指标的框架,具体应用时,还应根据不同的考核目标,选择适当的指标体系。如果要考评研发人员过去特定一段时间的工作表现,且考核结果将用于加薪。发放奖金。红利等奖励,则考评指标体系主要为业绩指标和行为指标;如果考核结果将用于教育培训。能力开发。升迁。调动等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则考核指标体系应包括业绩指标。能力指标和行为指标。各指标之间的权重也应因考评重点不同而相应变化。[论文网LunWenData。Com]

三。研发人员绩效评估的方式与方法

对研发人员的考核一般可由人力资源部来组织,由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自评,就年初和年中设定的各项能力目标进行自评,由员工对过去一定时间内能力实现的程度进行评估。自我考评是同自我管理和充分授权等组织方式相伴而生的。由于员工对自身能力。工作行为和业绩都会有比别人更多的了解和把握,因此,自我考评具有较准确的评价基础。另外,自我考评结果能够被员工自身积极地接受,从而有利于根据评价结果制定自身发展计划和努力方向。但是,自我考评容易导致过高的宽厚性错误“,影响了它在实务中的应用。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自我提升理论(Self-en2hancementtheory)。以及社会比较理论(SocialComparisonTheory)三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考评的宽厚性错误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归因理论认为,在认知过程中,个体往往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环境或他人;自我提升理论认为,个体为维持一个较好的自我感觉,信息收集。存贮和回忆业绩信息的过程都会不同程度地被有意或无意扭曲,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缺乏绝对评价标准时,个体是通过将自身同其他个体对比来进行自我评价的,而在选择参考系时,个体往往选择业绩较差的员工。在实际应用自我考评形式时,可以通过强化考评责任,限制考评结果的使用范围,设计非对称的评价刻度(RatingScale)来减少宽厚性错误。大量研究表明,当评估的目的是制定雇员发展计划而非用于行政决策时,自我考评的效度相对较好。所以,自我考评较宜用于发展而非行政目的评价。

他评,包括上级考评和第三方评价,主要是对该研发人员在过去一定时期内所从事的一定任务,按照绩效标准对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进行考评。对员工进行考评,是上级领导一项重要的职能。通过考评,上级可获得组织所赋予的指导。控制和激励员工的权利,从而为组织员工完成共同任务提供可能和便利。通常认为,作为考评者的上级,由于个人利益并不直接同员工考评结果相联,一般而言能够较公正和客观地对下级员工进行考评,但是,并非说明上级考评完全公正无偏。许多研究表明,为了某些特定事实上的目的(如避免冲突,培养忠诚的下属,解雇某位员工),故意扭曲评价结果的行为常有发生。另外,晕轮效应(halo)和宽厚性错误(lenienterror)是上级考评认知过程中常见的两项影响评价效果的重要因素。研发人员绩效的上级考评一般是由该员工的部门经理进行的。为了充分获取有效的绩效评价信息,第三方评价“(third-partyappraisal)是一个重要的数据来源,由一些更掌握绩效信息的部门和人员来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而公正地作出评价。具体而言,也就是在R D部门的绩效评价中引入用户满意度“,这里用户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产品用户,还包括公司内部彼此之间存在业务流程关联性的部门和人员。例如对于R D部门的评价而言,各个事业部。制造部门和营销部门都是它的内部用户,由他们来作出评价将更具有客观性。

根据以上研发人员自评和他评两项得分进行加权,最终得出该研发人员绩效评分,这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该员工本年度内的绩效。

四。研发人员绩效评价的支持性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还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持,例如技术等级制度。员工沟通制度。有效的激励制度等。缺乏这些相关的支持体系,员工绩效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将易于产生偏差,进而导致达不到管理层的预期目的。

(一)建立与员工绩效评价相联系的技术等级制度;美国微软公司。波音公司。西部电子公司等技术型企业都普遍建立了技术等级制度。这种双轨制“(dualladdersystem)产生的原因在于为员工设定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路径,避免有才能的技术核心人员过度地向偏向管理阶梯进行发展,从而充分利用技术人员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护公司在以往技术和培训上的投资(AllenandKatz,1986)。人们在管理实践中经常发现,由于在大多数企业当中只为员工设立了管理等级制度,因此,员工们如果希望不断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价值,他就不得不进入管理阶梯,通过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来获得组织的认知。这导致一些很有才华的技术人才为了追求个人发展而放弃了自己的技术专长,成为一名管理阶层人员。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尤其是技术型公司普遍设立了技术等级体制以作为管理等级体制的补充。例如1983~1984年,微软公司为程序开发员建立技术等级晋级制度;国内如深圳华为公司也设立了类似的技术等级体制。这将使得公司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向来选择相应的事业发展路径,从而在推动公司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事业发展。

(二)完善绩效评价基础信息与数据的获取。在传统的员工绩效考评方式中,大多数企业都是在考评期末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员工考评,但是,这种做法工作量大,同时难以避免对业绩的主观评价等问题。因此,除了来自于考评问卷的信息,还应有其他的绩效评价基础信息与数据的获取渠道。企业R D部门应建立项目管理系统和目标管理体系(MBO)。包括微软公司在内的许多高技术企业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在对R D项目的分类管理基础上(典型地,R D项目被划分为平台项目。改进项目。应急项目。潜力项目等类型),通过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文档实时地记录了研究开发活动进行中的许多信息。这些信息除了一些项目相关的技术信息,还包括了项目价值(货币化价值与潜在价值。技术价值与市场价值)。成本。难度。质量。进度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以及这些绩效数据在员工个体上的分配。通过目标管理体系来获取考评信息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例如通信系统制造商北电网络(Nortel)公司的员工考核主要分为员工的行为(Behaviors)和绩效目标(Performance/Outcome)两个方面,通过每位员工在年初时与主管确定的当年主要工作目标来进行持续性业绩评价。

(三)建立员工沟通制度。沟通贯穿整个绩效考核的全过程,而不只是在某个时点。某个环节交换信息。首先,在绩效目标的设定过程中,研发部门主管要与研发人员进行沟通,让员工明确部门目标,帮助他们根据部门目标确立自身目标。其次,对研发人员的考核指标和标准的确定,应该由研发部门的主管以及研发人员进行共同讨论,获取考评人与被考评人的认同。然后,在绩效评估结束后,上级要把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下级,并与下级进行沟通,以避免黑箱操作,同时有利于下级改进工作。

(四)建立货币化与非货币化激励。物质激励与事业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绩效评价应为员工及团队的行为提供导向性激励。如果员工能够在激励与绩效评价之间建立清晰的逻辑认识,那么绩效评价体系将对员工产生行为诱导,并使之朝公司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层次的货币化与非货币化激励。物质激励与事业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五。企业研发人员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单一。缺乏导向性。企业研发人员的绩效评价系统往往是孤立的,大多与组织经营目标相脱节,缺乏导向性和战略眼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在建立R D部门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时,往往比较注重薪酬分配方面的作用,但对其在人力资源效率提升和员工行为导向性激励方面的价值还重视不够,往往过分注重最终成果,绩效考评对于员工关键典型行为。员工发展及企业未来业绩的导向功能相对弱化。

(二)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多数企业过分关注研发人员个体的直接产出和成果,不能充分反映研发人员对于团队所做的贡献,以及对科技与组织长期发展的贡献。容易导向研发人员倾向于研究风险小。时间短。见效快。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研发的要求。

(三)偏重内部评价,忽略外部评价。尽管强调考评主体多元化,还是过于倚重内部考评,而忽视客户的考评。只注重部门内部的反馈,而忽视使用科研成果的部门的反馈和考评。而且,对于不同考评主体的考评内容及权重缺乏考虑,造成考评过程民主但不科学,对考评结果的满意度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为员工设立了管理等级制度,员工们如果希望不断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价值,他就不得不进入管理阶梯,通过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来获得组织的认知。这导致一些很有才华的技术人才为了追求个人发展而放弃了自己的技术专长,成为一名管理阶层人员。一些近来的研究表明,尽管大量不同的奖励方式被用来激励研发人员,但从实践操作角度来看,短期激励占绝对主导,长期激励明显不足。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方式在企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自2005年起,中国证监会。国资委等部门先后颁布了上市公司激励管理(试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试行办法等,占研发中间力量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才将股权激励这种长期激励手段提上公司议程。

(五)缺乏研发人员绩效评价的支持性体系。刘春草。徐寅峰。孙利辉(2003)认为,7815百分号的企业对研发人员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能结合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研发人员进行评价的企业仅占23百分号。梁莱歆在2004年进行了一项针对高新技术企业R D管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81百分号的企业未开展过R D绩效评价工作。在开展研发绩效评价的企业,绩效考评基础工作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诸如职务分析。工作流程。目标体系。考评组织设置与人员配置不能充分支持绩效考评要求等等。

六。完善研发人员绩效评价的措施

绩效考评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影响了企业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为此,企业变革绩效考评体系显得十分重要。

(一)均衡研发人员绩效评价的目标,为员工及团队的行为提供导向性激励。由于研发活动的复杂性,研发的绩效评价不应只狭隘地以研发人员的薪酬分配为目标,还应当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如为制订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及评估招聘。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提供信息与依据;为员工及团队的行为提供导向性激励等。

(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研发人员的贡献具有以下特征:(1)研发人员对于企业的贡献形式远远不限于职位工作输出成果本身,个体对团队其他成员输出成果。团队总体绩效。良好团队氛围和企业文化,也是研发人员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2)研发人员的贡献在短期内往往很难表现为具体的成果,所以需要借助于其行为表现。能力等来间接反映;(3)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科研人员最终的工作成果并不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其个人贡献,通过考评工作行为和个人能力,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考评指标应由单纯考评结果“转向兼顾结果。行为与个体特质“的多个方面,保证考评内容与方案对多个考评目的的兼容性。

(三)内。外评价兼顾,设置多源化的考评主体。伴随充分授权。自主管理。项目组与团队型工作组织的日益普遍,传统的由主管作为单一化“考评主体的考评机制,已经显得不太合理,而应设置多

源化“。多方参与型“的考评主体,实行多元绩效评价。除了上级以外,企业还需要吸收相同项目组内的研发人员。使用研发成果的内部和外部客户。直接下属作为考评主体,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研发人员的业绩,引导研发行为。为保证多主体考评的科学性,需要根据各考评主体对于各种绩效信息的把握程度。所担当角色与行为特征,确定其参与考评的侧重点与考评结果的份量,使得绩效考评兼顾民主性。科学性与客观性。

(四)建立。健全研发人员绩效评价的支持性体系。绩效评价体系还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持,例如员工申诉制度。技术等级制度。内部创业机制。缺乏这些相关的支持体系,员工绩效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将易于产生偏差,进而导致达不到管理层的预期目的。建立公司内部网络的绩效考评数据库是值得推荐的做法,以便及时有效地收集相关数据,提高员工绩效考评的效率,从而大大缓和在传统操作方法中对绩效评价实施人员的工作量压力。[论文网]

参考文献:

[1]ArthurN。Chester。MeasurementsandIncentivesforCentralResearch。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Vol。14,No。4,July-August,1995,pp。14-22。

[2]CharlesDespres。CompensationforTechnicalProfessionals。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Vol。39,No。5,September-October,1996,pp。48-56。

[3]郭斌,王端旭1高技术公司R D部门的员工绩效评价[J]1科研管理,2003,(3)1

[4]刘春草,徐寅峰,孙利辉1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研发人员中长期报酬激励模式研究[J]1预测,2003,(4)1

[5]梁莱歆1谈高新技术企业R D绩效评价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1科技管理研究,2005,(3)1

[6]许庆瑞,刘景江等1研究与开发绩效评价在中国:实践与趋势[J]1科研管理,2002,(1)1

论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的绩效评价【6548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9133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