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期,与此伴随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频繁出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毒大米“。毒水饺“。瘦肉精“。假鸡蛋“。苏丹红“等事件的发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危害,也对企业自身的声誉带来严重的负论文网面影响。造成这些恶性事件的本质原因在于当事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不顾其他相关者利益和社会责任。
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考核指标,对其社会责任行为进行客观评价。
一。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绩效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多种观点
英国学者OliverSheldon(1924)在其著作ThephilosophyofManagement提出了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的概念,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最早描述。OliverSheldon主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管理者应该满足企业内部及产业外部等各类人群的不同诉求,并且要将道德因素考虑在内[1]。Bowen(1953)从商人的角度定义CSR,他认为商人应该按照社会的期望和目标,公众的价值观制定战略规划和公司政策,并主动承担付诸实施。Eells和Wakon(1961)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遵循相应的伦理道德准则,顾及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较早和较高层次的阐述。管理学者Carroll(1996)更立体化地表述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认为企业自下而上承担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即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2]。
理论界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真正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并形成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李鸿贵(1995)认为,企业应该对股东。消费者等群体负责,在整个组织的生产运营过程中,都必须用严格的社会标准要求自己。卢代富(2002)认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即承担对雇员。对消费者。对债权人。对环境。对所在社区经济发展。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等的责任。黎友焕(2009)指出企业在某特定社会发展时期,对其利益相关者需要承担包括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其他相关等在内的一切责任[3]。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对企业社会责任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普遍认为,企业在对股东利益负责。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严格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员工身心健康。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等,即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对环境等的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综合阐述
国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研究较早。Carroll(1979)从销售服务。环境保护。雇佣歧视等三个层面着手评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并据此构建出三维立体模型。
20世纪80年代,利益相关者概念开始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模型,JeffreSonnenfeld(1982)研究主张从外部利益相关者作为评价主体,并选取了6家美国的林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内容侧重社会责任和敏感性两个主要方面。Clarkson(1995)提出从主要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两个侧重点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并将利益相关者大体上划分为rival对抗型“。defense防御型“。adapt适应型“。prime预见型“四种,据此构建RDAP模型。进入新世纪以后,该流派的研究更加深入,如Thompson Zakaria(2004)从对职工。产品。消费者。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社区和其他责任等方面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MichaelHopkins(2005)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层级结构,并对其绩效评价进行了探索。
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新世纪开始的。如黎精明(2004)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支持。人力资源。消费者四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陈留彬(2006)设计了包括7大维度(劳动者权益。使用者。债权和人权保护及社区之间的关系。企业诚信道德。社会公益活动与慈善行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管理),并下设19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4]。程云喜(2005)研究认为,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必须同时兼顾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协调好自身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从博弈视角分析,社会。企业。雇员。消费者等各利益主体之间长期。重复博弈的结果将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的形成,并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
从本质上说,绩效一词是一个多义概念,对它的解释是可因具体环境而异的。一般可以将绩效定义为在某段时间内,某个个体或组织,通过某种方式或途径实现的某种结果“。因此,可以说绩效是动态而非静止的概念,是不同因素。不同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具有多视角。多层次的。综合性特征。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表现为企业在为自身带来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同时,还要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福利和社会效果。
三。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首先要坚持依照目的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目标性是指指标选择上应结合具体评价对象及其特点;动态性是指指标设计应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其次,是坚持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指在科学的基础上,保证经济。社会意义明确,统计计算规范等要求。现实性是指指标选择上要适应实际要求,不能生搬硬套。
第三,要坚持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规范性是指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以一定的统计调查资料为基础,指标的名称。表述应当规范和便于理解。创新性是指指标的选择上应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在规范的基础上应有所发展和创新。
总结以上分析,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本文构建如表1(见下页)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它由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多项指标组成,涉及众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而各个指标在系统中的功能不同,重要性也不尽相同,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即评价因素权重向量。在绩效评价实践中,AHP层次分析法比较常用,本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转换为有条不紊。层次清晰明了的结构,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衡量。归纳,将AHP条件下的各自的决定因素有顺序的排放,进而求得不同因素的权重[5]。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做具体阐述。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社會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336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9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