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继柏拉图的教育公平思想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的思想。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提出和弘扬以及对教育不公平现实的批判也都现实地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1866年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民的真正利益,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7]127。”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倡导所有社会成员不分贵贱、不分阶级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古希腊的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对儿童实施强迫教育的主张。亚里士多德则率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宣称,所有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进学校接受一种周全的教育[8]37。此时教育公平的内涵尽管大多限于朴素的思想描述,但对于教育公平的探寻所基于的正是教育的特殊性,或者说是教育的本源性。如此,对教育公平的探寻也就是对教育本真意义的探寻,即探寻教育的本体如何可能,所以对教育公平的研究一定不能脱离其本体进行,否则对教育公平的探寻就会陷入无根之境。其实,这也正是当下教育公乎研究最根本的症结所在。在本体论意义上,教育公平彰显的正是我们对于教育所应当持有的理解,即教育本真地属于人,教育是为人的,教育是由人的,教育是为了整个人类生活的更有意义和价值,这是教育公平的原点,也是我们追求教育公平的依据。之于此,教育的公平属于整个人类,不分种族、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地域、不分性别,教育公平存在的合理性是从教育的本真意蕴中得到确证。
对于以上这些概念的界定,有助于奠定以下涉及到探讨“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和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基础,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实用对策。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现象描述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2011年8月,一名教师在网上发的帖子,引来超过50万次的点击量,迅速成为网络热题。与此同时,还有一条《内地农村学生难入名校 北大学生占比从三成跌至一成》的新闻,再次让教育公平成为社会热点。一名教师的个人感受和相关学者的调查相互印证,引发的问题让人深思:在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偏向城市、偏向富裕家庭时,农村孩子的出路在哪里?饱受诟病的教育不公,究竟是缩小了还是拉大了?
1965年,浏阳龙伏镇尚埠村人周其凤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从老家到长沙,他打着赤脚走了两天两夜。43年后,这个当年的穷孩子当上了北京大学校长。不仅是周其凤,还有潘石屹、俞敏洪都出自寒门曾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但现在,大多数网友认为这样的“神话”难以再现,因为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有些教师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教育不公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寒门学子入学机会越来越小。
1.4 现象的分析
很多年前,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依然能够出现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他们靠自己的才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而如今,为何有那么多的人认为农村学子想依靠教育改变他们人生的几率变小甚至不可能了呢?是农村学子的本身变质,还是升学制度的不公平?我国的高考制度是人才选拔的重要制度,广大的贫寒农村子弟都寄希望于这种考试制度,希望通过它而改变未来的身份地位,而在得不到与大城市学生相同教育资源的情况下,他们能否依然走下去呢? “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5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