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公益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研究(2)

时间:2020-10-29 19:00来源:毕业论文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动因 公益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指在事业单位中通过引入企业的管理运作的方式,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增强事业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动因

公益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指在事业单位中通过引入企业的管理运作的方式,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从而达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与“量”的目的。这并不意着要将公益类事业单位完全的推向市场,企业化管理的改革依然需要沿着公益的轨道推行下去。

(一)政府职能转型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改革不断深入,随着政府服务意识的强化,治理方式的改变,已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型政府向“掌舵而不划桨”的有限型政府转变。政府转型也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政府掌握总的方向,给予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在公益类事业单位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同时使得政府从繁琐的杂事中解脱出来。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型政府形成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事业体制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不仅使得事业单位活力不足,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下降;政府也必须面临一座沉重的财政“大山”。改革开放推动政府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进而调整了国家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改革势在必行!

(二)复杂的内部问题的推动作用

公益类事业单位由于长期依附于传统体制和政府机构,从而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官僚风气盛行。存着“铁饭碗、大锅饭”的观念,过着“温水煮青蛙”般的生活,事业单位员工竞争意识薄弱,同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部分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俨然成了相关领导子女亲戚的“集中营”,裙带关系现象严重。除此以外,机构臃肿、机制僵化等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事业单位中衍生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亟待解决,问题持续积聚必然走向爆发,从而也推动了公益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

1.机构臃肿,人员编制多,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事业单位“数量超过130万,从业者1900多万,拥有近3000亿国有资产,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各类事业单位,其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6]此外事业单位还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减编人员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流人员的安置点;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事业单位工作的稳定性以及高福利也是不二选择。光进不出,只会让事业单位规模越发的庞大,冗员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公益类事业单位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资支撑其运转,面对日益庞大的规模,政府财政也感叹“吃不消”,为了扭转事业单位目前的局面,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2.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机制僵化、活力不足

公益类事业单位不是政府机构却在很多方面模仿着政机关的一些做法,例如事业单位领导套用行政级别等现象,这使得很多事业单位官僚风气盛行。长期处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之下,缺乏竞争机制;在人员的进出、职位的调动和待遇的高低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这也使得人员在思想上呈现出“混日子”的状态。在用人机制上,目前普遍推行的聘用制,意在解决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但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触及僵化体制问题的根本。

3.激励机制不健全,事业单位缺乏活力,效率低下

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固定属性是公益性,这决定了事业单位不能像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是由政府通过全额拨款的方式进行财政补助,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转。政府这座大靠山使得公益类事业单位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事业单位的工作也就成为人们口中的“铁饭碗”。不同于医院、报业等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不受年度经济效益的影响,更加不会像企业那样因为效益不好而出现裁员、破产等问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影响员工的工资水平,温水煮青蛙的生活一天天消磨着事业单位人员的激情和斗志,使得人员竞争意识薄弱。公益类事业单位这个特殊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没有预算核算,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事业单位在占据了大量的公共资源的前提下,却始终交不出一份让人满意的社会效益的答卷。长期呈现成本远远大于效益的状况,也促使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改革,来破除这种资源丰富却效益不高的尴尬处境。企业化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对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和提高竞争意识的成果还是有目共睹的。 公益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研究(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6387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