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关于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通过能源效率效应分解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规律[2-4];关于能源效率时空格局,主要从国家、省域等空间尺度研究能源效率空间格局演化特征[5-9];关于能源效率评价,多是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 DEA模型定量测度能源效率水平,该方法以全要素生产理论为基础,能够有效考虑能源利用过程中各类投入要素的相互配合,为研究区域能源效率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模式[10].Hu等[11]首次利用 CCR-DEA模型研究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其与人均收入之间的空间关系;魏楚等[12]以省域为研究单元,运用TFEE方法探讨了中国能源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屈小娥[13]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此外,还有学者基于环境污染的非期望产出视角,开展我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及节能路径研究[14-15]
本文运用DEA方法深入分析淮海城市群能源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空间效应,并进行能源效率区域类型划分,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淮海城市群统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概况
淮海城市群是在淮海经济区基础上提出的。1986年成立的淮海经济区,包括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带的20个地级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也是与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并存的中国三大经济区之一。2010年,徐州市牵头组织和推进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由相互联系紧密的淮北、宿州、商丘、济宁、枣庄、徐州、连云港和宿迁8市组成。淮海城市群地处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地理区位,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在整个中国版图中处于沿海脐部。2012年淮海城市群GDP14967亿元,人均GDP29302。42元,分别占全国的2。9%和76。4%。该城市群集中了徐州、宿迁、济宁、枣庄、淮北、宿州,以及商丘市所辖的永城等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剧了能源消耗,20002012年能源消耗量由5910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4330万吨标准煤,表明该城市群经济增长是以能源消耗为依托来推动的。但因受各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限制,该区域内部能源利用水平差距较大,而理清能效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格局则是推动淮海城市群经济低碳转型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淮海城市群绿色经济空间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方法
3。1 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 等和E。Rhodes 等学者于 1978 年开始创建的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交叉领域。DEA方法基于数学规划思想,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以评价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具有黑箱方法的特色,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多投入和多产出指标相对有效性评价很有效。为此,本文采用DEA 模型用以评价各区域能源效率。文献综述
DEA模型包括不变规模报酬模型(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VRS)的DEA 模型,简称 CRS 模型。可变规模报酬模型(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VRS)的DEA 模型,简称VRS 模型。设有n个决策DMUj(j=1,2,…,n),任一DMUj均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输入向量为xj=(x1j,x2j,…,xmj)T,输出向量为Yj=(y1j,y2j,…,ysj)T,则投入导向的CRS模型如下:
若引入约束条件 ,则(1)式转变为VRS模型。 DEA淮海城市群能源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