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重庆城中村村民市民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4)

时间:2017-06-10 09:45来源:毕业论文
2.2 个案分析重庆市巴南区民主村村民市民化现状 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民主村经历了时间较长、多次征地的过程,在失地农民市民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个案分析——重庆市巴南区民主村村民市民化现状
    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民主村经历了时间较长、多次征地的过程,在失地农民市民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主村村内耕地现在大多已被征用,剩余的少量耕地已经无法进行耕种(农田水利设施已无法灌溉使用),也无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在征地以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粮食和蔬菜种植.目前,民主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 征地补偿金、房屋出租、打工做生意。征地后,村民在户口、收入来源、生活方式、社会互动和基层组织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2.2.1 由农业人口到非农业人口的变化
    长期以来, 我国通过户籍制度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截然分开,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身份差异。户籍改变的同时,意着依附在以户口为核心的身份上的众多权益的改变,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等。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征地完成后就把村民的农业户口改为城市户口,实现“农转非”。目前针对民主村失地农民的“农转非”仅是户口本的农转非,而依附在户口上的其他相关利益都不能有效实现,这也就意着那些获得“农转非”的村民无法享受到真正市民的权益。可见,户籍的转变固然是城中村村民市民化的第一步,但是仅仅依靠薄薄的一本城市户口簿是无法实现城中村村民向市民的转变的。
2.2.2 经济收入来源市民化
    在征地之前,民主村村民主要从事粮食和蔬菜种植。而在征地后,已无人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全部转向房屋出租、打临工、经商,村民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主村一队由于征地时间较早,实行的是留地安置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政策。村民在获得了一定数量征地补偿的同时,都在自家保留的宅基地上按照村委会的统一规划建设了自家的三层小楼。村内的房子大多一层用来当仓库,二、三层除自己居住外都进行出租。目前在失地后,村民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设的房屋也已成为他们新的生产资料,房屋租赁成为村民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形成了“以地生财、坐地收租”的“出租屋”经济模式。
2.2.3 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生活方式
    虽然民主村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已远离了传统农业社会模式,村民的穿着打扮趋于城市化,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城中村村民从外表上看己与城市市民难以区分,并且各种家用电器已在村中各户中普及,但是村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散漫的生活习俗,仍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有的村民仍旧在路边做饭洗菜,很多居民的衣服晾晒在家门口的墙头、树枝上,而且在村里还能看见院子里的小块菜地。在村里做生意的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口,大多数村民一直赋闲在家。从民主村原住村民的生活方式来看,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内在的思想意识显然还未跟上形势的变化。
2.2.4 由单一型向多重型转化的社会互动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民主村由一个相对封闭的由本地村民构成的传统农村社区变成了一个混居的城市社区。在这个新的生活共同体中,原先单纯的村民交往已演变成原住村民、外来人员和周围的城市市民之间的多重互动。人员混杂、文化冲突、利益纠葛已经深入到了村中的各个角落, 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在进行着重新的编织与梳理。
1) 本村原住村民之间的社会互动
    传统村落一般是由血缘、地缘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组成的, 村民们更多遵循的是血缘、地缘等传统情感规范。而民主村村民在市民化转变过程中,由于原有的村落空间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主村失去了往日田间地头的交往空间,大门、围墙等建筑无形中制约了村民交往的随意性。村民之间的交往深度显然已远不及过去,邻里之间的交往已越来越少。但是,村民之间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并没有彻底断裂。当村里的租住户和村民发生冲突时, 村里人无一例外地偏向村民。对于这种现象, 村民的解释是,“我们村里的人当然要帮着自己人!”。由此,可以知道民主村村民对“村民”这一身份仍然有很强的认同感。 重庆城中村村民市民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4):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92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