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中小學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2569字】

时间:2023-04-08 07:32来源:毕业论文
中小學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2569字】

摘要:并校决策要综合考虑复杂的系统因素。学校合并应该在适宜合并的学校之间进行。评价并校效果,应坚持内外两方面标准。在并校中,应强调政府责任。

<

摘要:并校决策要综合考虑复杂的系统因素。学校合并应该在适宜合并的学校之间进行。评价并校效果,应坚持内外两方面标准。在并校中,应强调政府责任。

关键字:并校;生源;资源

并校是在变化的社会条件下的资源重组,也就是几所学校通过组织的一体化,实现物质的。人力的和文化资源的融合论文网,改变原来消极的品质,挖掘和放大积极资源的功能,形成新的优质资源结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小学的并校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发展的趋势。并校首先发生在生源锐减的小学。例如:北京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曾以每年100所的速度进行学校合并,到2010年,规划小学要从目前的1625所调整为1400所。进入21世纪,初中并校的力度逐年加大,北京除了已经调整的学校外,还计划将初中校由目前的401所调整到350所。全国各地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对于这种趋势,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存在着争论,人们在肯定并校的必要性的同时,对于并校规划的长期预测,并校后的办学质量。并校的宗旨和伙伴选择取向。并校中的政府行为等问题争论较多。全国各地的社情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并校政策实施一个战略区间(指社会发展目标和各种社会因素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内,教育发展战略与上述因素的共生性组合)以后,需要根据新的情况评价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根据情况,提出修正或补充政策和策略。

并校决策要综合考虑复杂的系统因素

到目前为止,中小学合并的主导原因有两个:生源数量减少以及改变低质资源“的需求。在实践中政府部门更多地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并校还受到更多因素和目标的驱动,因此,并校决策应当在综合。动态地预测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作出。

(一)关注现有生源与未来人口及教育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

生源数量的减少,使得许多学校的举办变得规模不经济,进行合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种考虑必须建立在对人口和教育发展的长期预测的基础上。

1.必须注意把握人口出生率的起伏而导致的入学人数的变动。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入学人口持续下降,这种情况预计会持续到2010年左右。20世纪80年代,一些地区出现的人口出生高峰期,将会导致2006年后的一段时间出现人口生育高峰,相继而来的是2010年以后的小学入学和中学入学人数的小高峰。为了避免校舍配置的松紧“跌宕不定,并校的具体规划必须建立在对本地人口发展(也包括对城乡改造规划后出现的人口聚集再分配“等情况)作出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之上。

2.关注现有教育模式与未来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即便入学人数减少,也不意味着学校数量应该成比例地下降。小班化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的班额大多在40人-45人,而小班化教学则应限制在每班35人以下,这样班数就会涨“出来,对学校数量的需求也相对增大。虽然大面积实施小班化教学尚需一个过程,但是必须为这种变化预留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产权利带来的巨大利益决定了现在轻易放弃的校地,在未来几乎不可能收回。而新建一所学校所需的教育投资远比维持现有学校的投资大得多。

(二)关注低质资源“的改造和优质资源功能的放大之间的关系

低质资源“即持续严重质量偏低的基础薄弱学校。一些学校由于区域条件。生源状况。师资条件和管理原因,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并非换一两个主要领导就能改变面貌,整体打包“加入优质群体是改造这类学校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一些优质学校通过长期积累,学校管理。教师素质。学校文化等形成优势能量积淀,可以通过扩张或输出,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低迷待变和蓄势待发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是学校发展中的常态,所以以资源改造输出为目的的并校也应该成为常态,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政策指导下长期进行下去。在这种并校模式中,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1.建立相关的合并制度。

包括办学质量评估制度。优质学校接受低质学校“的义务制度。组织整合制度。并校条件下的师生合法权利保障制度等。

2.要注意保护弱校。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合并中,处于顶端的示范校或重点校对低质学校“的合并采取了抛弃政策“_只要校产,不要教师和学生,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在对合并的整体考量中,应该包含给低质学校“的师生一个更好的出路和更理想的教育环境。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条件下,每所学校都面临特定的服务对象群,在学校价值链中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低质学校“被合并,但是它们所服务的群体的利益要求不应该被淡化或忽视,不能通过并校简单地扩大了优势学生群体的利益,却将劣势“学生群体的教育责任平移到另一所薄弱校身上。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恰当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真正对相关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负起责任。

3.要考虑学校规模的适宜性。

在一些地方的并校个案中出现了班数80个_180个,学生5000人_8000人的巨型学校。形成这种并校模式的因素有:经济上的考虑。学校之间的生源纷争等。这种规模的并校不宜提倡。学校发展规模有基本的适宜规律,适宜的学校规模容易形成学生的舒适感,易于管理,经济效益最佳。发达国家一般认为,小学在校生人数应该在500人一800人之间,中学则为800人一1200人之间。中国的情况不同,但是适宜规模的小学还是应保持在700人_1200人左右,适宜的中学则在1000人~2000人左右。城乡建设正在兴起适宜生活’的规划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应当出现在学校建设理念,尤其是并校理念中。

哪些学校之间合并比较好?

(一)学校合并的基本价值取向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并校的基本价值取向:

1.并校应当实现新学校恰当的规模效益。

包括恰当的经济效益和教育效益。

2.并校应当有利于公平和效率的综合实现。

应当有利于提高学校群体的整体质量,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改造和提升低质学校“资源。

3.并校应当有利于中长期的教育发展和改革。

4.并校应当缩短磨合期。

并校应实现合并学校组织和人员的真正融合,在稳定的基础上尽快进入新的发展期。

(二)适宜合并的几种学校组合

如果我们把学校分为最强“(重点的名校)。强“(高质量的学校),中上“(公认比较好的学校)。中“(初步达标,还说得过去的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话,那么下列组合或许可以实现不同的战略目标:

1.最强“+中上“组合。

在区域内强校数量少或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为打造区域内名校的规模,提升学校的整体品质,用名校带动基础相对较好的中上学校可能比较成功,双方可能都能接受,容易磨合。但是这种合并在数量上不宜过多(应是个别的),因为中上学校是大量水平一般的学生(社会背景也大多是工薪阶层子弟)入学的首选之地,减少中上学校的数量会从多方面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冲击。

[1][2]下一页

中小學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2569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777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