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的儒化问题研究
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它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为当时迷茫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以主义为基点建立的中论文网国党带领着人民群众开创了新的纪元。可以说没有主义就不会有新中国。主义作为最先进的思想对各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本土文化的主要代表。那么作为外来文化的主义与儒家学说又经历了那些碰撞与变化呢?
一。主义中国化阶段及必要性
主义中国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中国党领导人根据中国GM斗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中国党的现实,将主义中国化并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阶段是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化即为中国党领导人结合中国实际将中国化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这种融合也是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必要环节。当然,中国党领导人根据中国GM现实,在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也对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如毛泽东思想无疑是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
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智慧源泉,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道德行为的依据。既然今日中国受着这两种思想文化左右,那么两种文化的融合,也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必然选择。具体地说,只有这两种文化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有一真正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我们才能真正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不断结合历史发展,不断以科学。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促进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种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本源上的融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既是社会主义的,同时也是符合中国历史与中国现实的。纵观中国GM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凡是背离中国现实。背离中国历史传统,将主义哲学教条化地运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皆不是真正本源意义上的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种不是本源意义上的。有严重教条主义倾向的所谓主义哲学,皆导致中国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反之,充分结合中国现实。中国历史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将主义切合实际地运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这种真正本源意义上的主义哲学中国化,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主义和儒家的融通的立足点
实现这种融合的前提是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有着一些相似相通的因素。包容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有相似相通之处,所主张的主义也和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有着相通之处,以及共同的唯物主义。这些相通之处为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可能。
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思想体系,是在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产生并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主义的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与发生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启蒙运动又深受16。17世纪“东学西渐“的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这样评价说:“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业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欧洲近代的先进科学文化成果又传播到中国,掀起“西学东渐“的热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理论旅行“的文化现象生动地说明,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样具有包容性的显著特征,在对待不同文化上主张“和而不同“。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虽然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外族入侵,但其文化的脉络和核心价值却绵延不绝,一直传承下来,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不断地吸收。借鉴其中的积极成分,重新融合出新的面貌。
三。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崇尚和谐为价值追求,在社会理想上主张建立“大同社会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一心为公。安定有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它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后世许多进步的思想家都以此为奋斗目标。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借用古代的“大同“社会概念,指明了“人类进步的远景“。中国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开辟了道路。
综上所述,儒学与主义的契合点,体现在天人关系上,儒学既讲也讲人道,但更重视人道,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主义强调哲学应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为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探寻道路,二者都充满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宇宙观上,儒学主张世界统一于气(物质)。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二者都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方法论上,儒学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天地万物中包含的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与主义关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是契合的。
建设和谐社会是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和主义者的最终目标---主义社会相致的。和谐社会所关注的核心是人,主义要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这就和儒家思想有了契合点,使人成为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现代化的契合点,也许是整合二者文化资源的最佳选择。设想在主义指导下的儒学现代化和与儒家文化相融合的主义的中国化,也许是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这一过程,还有赖于中国的主义者的共同努力
主义的儒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儒化问题研究【2640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8630.html